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0653
赵立诚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7期
     作者:郭晋梅李南夷

    单位:广州市东山区人民医院中医科(51008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510405)

    关键词:

    新中医990705赵立诚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经验

    郭晋梅李南夷

    赵立诚教授,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现为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主任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名中医称号,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赵立诚教授早年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深得其传。临床专长治疗心脑系统疾病、脾胃疾病及各种虚证,崇尚“脾旺不受邪”和“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参编和主编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治疗学》、《老年病中医临床经验》、《中医内科学》等10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肾炎饮食治疗”等文章被日本《中医临床》杂志翻译。
, http://www.100md.com
    赵立诚教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师从赵教授,深感其在临床上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颇著。赵教授在病机上抓住一个“痰”字,从“痰”论治。并认为岭南地区气候潮湿,易困湿生痰。痰可看作是机体代谢的一种病理产物。痰可单独致病,也可与其他因素同时致病。在心脑血管病中,往往与血瘀合而致病。许多研究者提出血瘀的同时必有痰浊形成,化痰也兼能化瘀。认为痰瘀两者同源而互衍,胶着互结,交互为患。如痰瘀阻络可为中风;痰浊上扰可发眩晕;痰瘀阻胸可为胸痹;痰瘀阻脉,心失所养而为心悸。尚有痰湿水泛,水气凌心发为喘证,痰瘀阻窍可为痴呆等。以上病名不同,病机则一。在辨证时,以厚腻苔为辨证要点,再根据舌质红否、苔黄腻抑或白腻来区别痰热与痰湿。痰热者使用黄连温胆汤。临床上,许多病例使用温胆汤后在病情改善的同时,舌苔也往往由黄厚腻→薄黄腻或白厚腻→薄白转化。在治则上因上述疾病多为心脑血管病的重症、急症,故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化痰祛瘀清热,再补虚善后,用药上选用温胆汤化裁治之,均获良效。现择其医案4则以证之。

    1 中风(急性脑梗塞)
, 百拇医药
    谭某,男,72岁,1998年9月22日入院。诉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0小时,伴头痛,咳嗽,痰黄。查:BP24/14 kPa,神清,舌强语謇,口角左歪,双下肺可闻湿罗音,右侧肢体肌力Ⅰ级,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CT示:左丘脑腔隙性脑梗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X线摄胸片示:双下肺感染。西医诊断:左丘脑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Ⅲ期,肺部感染。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属痰瘀阻络,蕴肺化热。治以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处方:法半夏、竹茹、天麻各12 g,枳实、桃仁、茯苓、钩藤各15 g,胆南星10 g,橘红6 g,甘草5 g,大枣5枚。水煎服,每天1剂。服上药15剂后,咳嗽、咯痰、头痛消失,大便3天一行,语言清晰,血压正常,双下肺湿罗音明显减少。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处方:法半夏、白术、牛膝各12 g,枳实、桃仁、大黄(后下)各10 g,桑枝、丹参各20 g,茯苓、五爪龙各15 g,橘红6 g,甘草5 g。服13剂后,诸症悉除,肺部湿罗音消失,语言流利,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住院1个月出院。

    按:赵教授认为中风病机多本虚标实,痰瘀阻络为其标。金元时代朱丹溪就提出了“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及“湿痰生热”的病机。中风本有脾肾气虚,气血津液运化失司而致痰浊内生,加之发病时升降逆乱,气血津液不循常道,不但造成瘀血内阻,且可致痰湿内蕴,进而化热,蒙窍阻络,诸症丛生。临床上常见中风急性期患者多因排痰不畅,极易合并肺部感染而出现咳嗽、痰黄等症。内外之痰并作,故出现舌强语謇、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等痰热较盛之象。此时要先清后补,方用清热化痰之温胆汤化裁。热象明显者用黄连温胆汤,取黄连清痰中之热。大便不通加大黄,痰多用橘红易陈皮,并加宣肺、化痰、活血、通便均宜的桃仁。偏瘫加用走肢体的药物,上肢用桑枝,下肢用牛膝。气虚者加用五爪龙。五爪龙有南芪之称,补气而不升阳,有高血压及热象不宜用黄芪者可用此代之。诸药合用,使痰去络通,诸症悉除。
, 百拇医药
    2 眩晕(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李某,男,69岁,1998年11月8日入院。近1年来眩晕不绝,起身及转动头部时加重,近1月并出现眼前发黑,足软难行,恶心呕吐,右上肢麻痹,伴耳鸣,腰膝软,夜尿频,遗精2~3天1次。查:C1~5椎旁压痛,舌淡暗、苔白厚腻,脉细尺弱。五官科检查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颈椎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脑血流图示:脑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减弱。西医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瘀阻滞,脾肾亏虚。治以化痰祛瘀,健脾固肾。处方:法半夏、天麻、枳实、莲须各10 g,党参、茯苓、丹参各15 g,白术、益智仁、山茱萸各12 g,橘红、甘草各6 g。水煎服,每天1剂。服上药10剂后,诸症好转,再服20剂后,眩晕、耳鸣基本消失,夜尿减少,20余天未出现遗精,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继续服上药巩固疗效数天,于12月17日痊愈出院。

    按:赵教授认为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脾肾亏虚,内生痰浊,痰浊阻滞,滞血成瘀,痰瘀互结,阻滞脉道,血不上行,而发眩晕。《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主张,提出治痰为先而兼用他药。《景岳全书.眩运》则强调“无虚不作眩”,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提出了培补脾肾,以杜绝生痰之源的理论。《医学从众录.眩晕》提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故治疗上用温胆汤加天麻、丹参化痰祛瘀以祛其标,加党参、白术、山茱萸、益智仁、莲须健脾补肾以固其本。因脾肾亏虚,故去寒凉之竹茹。经治疗,患者在眩晕改善的同时,耳鸣、腰膝软、夜尿、遗精等肾虚症状均得到好转。
, 百拇医药
    3 胸痹(急性心肌梗塞)

    欧阳某,男,75岁,1998年11月6日入院。诉胸闷、气短2天。有冠心病史6年。查:心率80次/分,心律整,心音低顿。舌质淡暗有齿印、苔白厚腻,脉弦细。化验心酶五项:AST 274 u/L,CK 6265 u/L,CK-MB 433 u/L,LDH 339 u/L,HBD 306 u/L。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瘀阻胸,心阳痹阻。治宜化痰祛瘀,以通心阳。处方:法半夏、瓜蒌子各12 g,枳实、麦冬、白术、竹茹、三七、大黄(后下)各10 g,茯苓、丹参、太子参各20 g,橘红5 g。水煎服,每天1剂。服4剂后,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心酶各项指标显著下降。将上方太子参改为党参20 g,大黄改为火麻仁(打)30 g,去瓜蒌子、竹茹,加五味子9 g,炙甘草6 g,再服3剂,患者胸闷、气短消失,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复查心酶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继续按上方再服14剂,已能下地行走而无不适。
, 百拇医药
    按:赵教授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金匮要略》认为:胸痹机理为“阳微阴弦”。即本虚标实,决定因素在阳微,为痰瘀阻胸、痹阻心阳所致。治法上,叶天士提出痰证“宣通郁遏”的治法。此时如用桂枝甘草汤、四逆汤之类温通心阳,有增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之嫌。而当用温胆汤加丹参、三七等化痰祛瘀,以通心阳,从而使胸中清阳得以旷达舒展。如气阴两虚者可合用生脉散,脾虚气弱者合用四君子汤。此外,急性期要保持大便通畅,腑实便结者加用大黄,气虚肠燥者加火麻仁。

    4 心悸(快速型心房纤颤)

    李某,女,67岁,1998年12月1日入院。诉反复心悸10余年,加重伴呕吐、眩晕、纳差、便秘3天。查:心率140次/分,心律不整,呈心房纤颤征,口气臭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促。即做床边心电图示:快速型心房纤颤,心肌缺血。西医诊断:冠心病,快速型心房纤颤。中医诊断:心悸。证属痰瘀阻滞心脉,气机升降失和。治以化痰祛瘀通脉,和胃降逆止呕。处方:法半夏、枳壳、胆南星、赤芍、郁金各10 g,茯苓、竹茹、瓜蒌各15 g,砂仁(后下)、黄连、陈皮、甘草各6 g,丹参20 g。水煎服,每天1剂。服上方3剂后,心悸、眩晕减轻,呕吐止,胃纳可,二便调。舌苔由黄厚腻转为薄白略腻。按上方再服4剂,心悸、眩晕消失,苔薄白,脉结代,心率减为84次/分,心房纤颤征。后用生脉散加活血化瘀药调理善后。

    按:赵教授认为患者年老久病,脾胃虚弱,痰湿内生,壅阻心脉,血行不畅,无以濡养心脏,故发为本病。《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故治疗上选用温胆汤加减化痰祛瘀,使心脉通畅,心脏得以濡养,痰去神守,心悸自止。 (收稿日期:1999-03-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