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6793
心包间皮瘤1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李旭文

    单位:武警广东总队医院(510507)

    关键词:

    心包间皮瘤1例 患者,男性,28岁。因反复胸痛,气促3个月于1996年6月13日入院。体检:T 37.8 ℃,P 94次/min,R 24次/min,BP 15.5/10 kPa。急性病容,半坐卧位,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呼吸稍促。心尖搏动未触及,心界向双侧扩大,心率94次/min,心音低钝、遥远,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吹风样SM 3/6级,无传导,可触及奇脉。实验室检查:WBC 10.6×109/L、N 0.8、L 0.14,RBC 4.3×1012/L,Hb 132 g/L,HCT 0.334,PLT 442×109/L;ALT 101.0 U/L,ALP 57.0 U/L,GGT 45.2 U/L, AST 130.0 U/L,CK 1 048.0 U/L,CK-MB 8.4 U/L,LDH 296.7 U/L;余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交替;X线胸片示心包积液;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胸、腹腔无积液。入院后予INH+RFP+PZA+SM四联抗痨治疗+强的松30 mg/d及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胸痛、气促加重,于6月18日行心包穿刺术抽出暗红色不凝液体110 mL,积液送检结果示:外观血样,WBC 4.0×109/L,RBC 3.2×1012/L,Hb 104 g/L; Rivalta试验(+ + + +),Alb 37.5 g/L,AST 925.0 U/L,CK 3 350 U/L,LDH 2 275 U/L;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Tb-DNA PCR法检查(-)。抽液后症状有所缓解,停用抗痨治疗。但症状反复,复查彩超示心包仍有积液,并已分隔。于7月3日转胸外科治疗,行心包粘连分离+心包插管引流术,术中见心包内有黑色陈旧性液体300 mL,心尖部、左心室后方、右心室前方均有纤维素粘连,心外膜增厚不明显,分离心包粘连并在底置引流管引流。术后引流心包积液共120 mL。心包病理活检:多处呈纤维素样变性改变,部分区域出血及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术后症状缓解,于7月30日出院。出院后继续抗痨治疗,定期门诊复诊,并能恢复工作。但于9月7日再次出现胸痛、气促、恶心、呕吐、大汗而再次入院。心脏彩超:心包未见明显积液,心底部偏左见强回声光团,不规则,约8.6 cm×7.2 cm,拟肿瘤。次日气促进行性加重并频繁呕吐,心率130次/min,呼吸24次/min,BP 11.5/7 kPa,经强心、升压等治疗无改善,突然出现四肢抽搐,昏迷,随之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尸体病理报告:心包间皮瘤。 讨论 心脏、心包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原发性肿瘤约占尸检发现的1/2 000。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本例在起病初期,仅有血性心包积液的表现,在第1次住院时剖胸行心包粘连分离术时尚未能发现肿瘤,术后按结核予抗痨+激素治疗,病情得到一定缓解,故一直误诊,而1个多月后再次住院时心脏彩超发现肿瘤,尸检证实为心包间皮瘤。间皮瘤在临床上多发生于胸膜,可累及心包和纵隔,原发的心包间皮瘤尤为罕见。胸膜间皮瘤的胸水多为血性,比重高,蛋白含量高,葡萄糖和pH值常降低,透明质酸和LDH水平很高。如胸水中的透明质酸酶显著升高,提示恶性间皮瘤。本例心包积液的改变亦符合胸膜间皮瘤的胸水特点,说明心包间皮瘤的积液特点与胸膜间皮瘤的胸水特点是一致的,这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