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47094
消化道“大型息肉”内镜的诊断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7期
     作者:毛伯能 赵红春 丁志辉

    单位:毛伯能 赵红春(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 宜兴 214200);丁志辉(江苏省荣军医院)

    关键词:消化道;“大型息肉”;内镜癌变

    现代康复990766

    摘要 目的:总结消化道“大型息肉”的内镜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3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诊治资料。结果:49例“大型息肉”恶变9例。结论:“大型息肉”恶变率高,应早期诊治。

    A Clinical Analysis on Endoscopic Diagnesis

    and Treatment for Gastrosintestinal “ Large Polyp”
, 百拇医药
    Mao Boneng,Zhao Hongchun.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Province,Yi Xing 2142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herapy expericnces for gastrointestinal “ large polyp. Method: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endoscopic records of 2 036 patients referred for gastrointistenal polyp was executed.Result:“ Large polyp” canceration was 9/49 cases .Conclusion:“ Large polyp” canceration rate is high.Early diagnosis and therapy are necessar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Alimentary canal “ Large polyp” Endoscope Canceration

    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有其众所周知的独特地位,尤其是消化道息肉的诊治更令人信服。本文就消化道“大型息肉”内镜诊治进行阐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0年3月~1998年10月,我院经消化道内镜检查,并用微波、高频电凝切除治疗消化道息肉2036例,男性1538例,女性498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60%以上患者年龄在47岁以上。大型息肉49例,上消化道18例,胃17例,十二指肠6例,降结肠12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2例;男性35例,女性14例,共检出息肉51颗。

    1.2 方法

    1.2.1 微波凝固法 采用功率90Am,烧灼时间为6s/次,多方位点灼。切割时反复调整旋钮、镜身、病人体位,确保息肉与胃肠壁不发生接触后通电。
, 百拇医药
    1.2.2 电凝切除法 插镜后发现病灶,抓注病灶使圈套勒紧部位合适,适当充气,调节息肉位置,使之头部离开周围胃壁,然后反复快速电凝电切(每次3~4s)直到切下病灶。

    1.3 结果

    1.3.1 内镜诊治结果 消化道大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大多数在2.0~5.0cm之间,表面粘膜光滑,桔红或鲜红,可有蒂或广基,长蒂息肉顶端的变化比较明显,偶有白苔、发红或出血,少数部分表面糜烂。有的息肉表面凹凸不平,表面有大的颗粒存在,无蒂息肉形态如小丘状,表面光滑,底部的粘膜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且扩张度好,部分病例可有渗血。49例大型息肉共检出51颗息肉,恶变9例,全部作息肉摘除。

    1.3.2 病理组织学特点 2036例中炎性息肉1024例,增生性息肉622例,腺瘤性息肉390例,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性息肉202例,绒毛状腺瘤性息肉84例,混合性腺瘤息肉56例,异型增生性息肉35例,腺瘤性息肉癌9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大型息肉”的病理与内镜下特征 腺瘤性息肉属于真性肿瘤,内镜下见到隆起于粘膜表层的粘膜增生,周围由正常粘膜所围绕。腺瘤的上皮及结缔组织成分和正常粘膜相同,但在细胞成熟状态和组织排列上有区别,腺瘤的腺管始终位于粘膜肌层的浅层主要靠病理学诊断确诊。

    腺瘤性息肉的类型不同,其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有区别。混合型腺瘤,病理分类又称绒毛管状腺瘤,腺上皮细胞出现绒毛状生长,形成混合型。内镜下可见特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较绒毛粗大的乳头状突起,直径大多超过2.0cm,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腺瘤成分大部分系管状腺瘤的长大。

    绒毛状腺瘤病理分类又称乳头状腺瘤,组织学上为典型的纤细绒毛状突起结构,绒毛常直接连接粘膜面,绒毛结构占整个息肉的75%以上。内镜下的特征:表面呈绒毛状或乳头状增生,隆起常常有大量粘液附着,多伴有糜烂、质地脆极易出血,形状多为不规则团块,直径大多数大于2.0cm,大部分无蒂或亚蒂。上皮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恶变率很高平均在27%~72%之间。
, 百拇医药
    管状腺瘤:组织学上为增生的腺体组织,腺上皮排列规则,分化好,极少有异型性,核分裂多,但不侵占粘膜肌层。内镜下特点:形态多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表现充血,发红,如草莓状,或呈虎斑样结构,可有浅裂沟状表现。极少数无蒂或亚蒂直径大都在2.0cm以下。

    2.2 大型息肉恶变的鉴别

    2.2.1 息肉蒂与恶变有关 息肉蒂被作为判断和鉴别良恶性的一个因素,蒂的长度在2cm或2cm以上的息肉,绝大部分属良性,只有极少数带蒂的息肉顶部可为早期癌,并可以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报道无蒂息肉恶变率比息肉状腺瘤大5~10倍,乳头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在发现时已恶变的合计达20%~30%。另有文献报道,对1cm左右的绒毛状腺瘤要特别提高警惕其恶变,1cm大小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为0.6%,而同等大小的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为12.5%,约10%的绒毛状腺瘤也带蒂,但与一般性带蒂的息肉区别时有困难。

    2.2.2 息肉的大小与癌变有关 瘤体越大癌变可能就越大。有人统计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恶变,可能性小于1%,瘤体在1~1.9cm时,有4.7%癌变,直径达2.0~2.4cm,癌变的发生率达9%,直径大于3.0~3.5cm,恶变率可达30%。认为腺瘤越大,分叶越多,瘤性细胞越多恶变可能越大。
, 百拇医药
    2.2.3 息肉的形状与恶变有关 息肉于正位观察时,为椭圆形,如在切线位中,其基底的宽度大于其高度时恶变的可能更大。息肉底宽,周围胃肠壁凹陷为另一需加注意的表现,于切线位中,几乎必然为癌。

    2.2.4 内镜下粘膜颜色与恶变有关 有显著恶变早期粘膜红色伴糜烂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显著不同,前者的粘膜发红,色泽鲜明,时而带有混浊感,表面并非平坦,有轻度凸凹不平或粗糙改变。如病变以褪色为主,呈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等色泽改变,一般说明恶变,而且范围较广。粘膜平滑类病变大都良性,表面凹凸不平病灶中部分可能为恶变,菜花或菊花型可能恶变。

    2.2.5 内镜下粘膜形态的改变与良恶性有关 粘膜突然中断;粘膜规则变细;粘膜不规则凹凸;粘膜末端虫蛀状中断;粘膜杵状改变;粘膜中断呈笔尖样改变;粘膜中断呈假连接;融合粘膜呈环堤;粘膜皱襞融合呈V型或H型改变;阶梯状凹凸。均为恶变形态像,应予高度重视。

    2.2.6 组织学检查对息肉的良恶性鉴别 腺瘤性息肉在显微镜下,腺瘤腺管始终位于粘膜肌层的浅层,如见到侵入息肉柄,或壁层提示恶变,各腺管都有固有膜为隔为良性表现,如腺体或腺体簇之间无间隔结缔组织提示恶变。
, 百拇医药
    2.3 “大型息肉”内镜摘除术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2.3.1 并发出血 出血是息肉特别是大型息肉摘除术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有即刻与迟发性出血两种类型。即刻出血指术中和术后24h内发生,迟发性出血指术后超过24h发生,多见于3~7d,最长达28d。出血原因:切除后创面溃疡过大、过深,术后焦痂脱落出血;广基或巨大分叶息肉,部分电凝切割;电凝不充分,过早电切;圈套丝粘着于息肉内,拔出时撕裂组织;动脉硬化、高血压或有凝血机障碍者,切除后出血;术后活动过度、饮食不节,或继发感染,引起坏死组织过早脱落;暴力进镜引起粘膜撕裂出血;胃肠道原有溃疡灶,插入时镜身擦伤病变组织引起。预防方法:对大型多发性息肉应分次分区域切除;分叶状息肉应套住蒂部或分片切除;对迟发性出血一般先采用内镜直视下止血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止血;遵守先凝后切的原则为科学的操作方法,而且电凝应充分;对即刻出血应再予凝切残蒂或采取在镜下其它止血措施;术后1~2d避免过度活动,3d内应半流饮食,以防创面焦痂过早脱落,引起出血;内镜直视下喷洒孟氏液止血。
, 百拇医药
    2.3.2 并发胃肠壁灼伤 胃肠壁灼伤在息肉电凝摘除时并非为严重的并发症,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但少数可引起腹痛和局部肌紧张。胃壁灼伤的原因:通电时误触息肉周围胃肠壁;圈套未收紧套丝尖端与周围有肠壁接触;息肉较大无法悬空于胃肠腔中,采取密接法切除,通电瞬间突然肠蠕动,灼伤息肉周围的胃肠壁。预防方法:术中确认息肉与周围肠壁无接触时再通电;术中必须确认圈套丝完全收紧勒住息肉后再通电;肠蠕动活跃者应肌注解痉剂。

    2.3.3 并发胃肠穿孔 并发胃肠穿孔的原因:术中向息肉内注水通电时水气化而致浆膜裂伤穿孔;凝固电流过强,通电时间过长,灼伤组织过深,到肌层和全层,引起术后焦痂脱落时穿孔;圈套切割部位离肠胃壁太近,电凝通电时伤及肌层或全层,以至穿孔发生;暴力插镜;盲目插镜;误插入憩室内;活检时咬除组织过深;手法翻转不当。内镜摘除术并发胃肠穿孔的预防方法:息肉切除后瞬间应立即断电;圈套切割部位应选择头蒂交界处,远离肠壁;息肉应在直视下圈套,避免套入周围正常组织;电凝电流功率选择适当,避免过强和通电时间过长;避免过度充气,术后应尽量抽出胃肠内残余气;一旦发生肠胃壁穿孔,应立即转外科手术,切忌忽略,争取时间积极处理,以防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插镜时要严格遵守“循腔进镜”的原则;推进要缓慢,切忌用暴力插镜;手法解攀时注意同时退出镜身,防止镜端损伤胃肠壁;肠道准备充分,保证肠胃腔清洁;插镜治疗中尽可能少注气。

    (收稿日期:1999-04-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