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49938
关于二十一世纪急诊医学机制与模式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王秀洁 檀 桥 马满玲

    单位:王秀洁 马满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科,150001;檀 桥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社

    关键词: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其重要性,正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急救质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然而,由于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虽历经十余年发展,急诊医学在我国仍未形成比较完善及特定内涵的专业,且急救模式尚未统一。为此,笔者就急诊医学体制与模式作一初探。

    1 完善急诊医学机制的必要性

    1.1 急诊病人的特点 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危险或有并发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接受任务的突发性、艰巨性、不可预见性特点。这就要求急诊工作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需具备健壮的体魄及较好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急诊工作的需要。
, http://www.100md.com
    1.2 急诊伤病员抢救的需要 近年来创伤病人逐年增多,我院对近两年来外科就诊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外伤占首位。而且,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伤情多呈重笃、凶险状态。存活与死亡之间的时间宽限度狭小,极易失去抢救时机。而仅靠复苏措施,难以挽救这些伤病的生命,需从根本上阻断威胁生命支持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

    1.3 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发展,作为医院尤其综合医院有责任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多做贡献。急诊科不能只停留在实施心肺复苏等一般性抢救措施水平上,应承担并完成各科创伤、休克、出血、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以及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救治。

    2 浅谈急诊医学机制与模式

    2.1 提高急诊的反应水准 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急诊科需固定一批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人才,即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高年资医生二十四小时出诊。制定出诊人员工作供量标准及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急诊科有醒目标志,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提高反应供量、提高反应的服务质量及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 百拇医药
    2.2 规范程序、合理布局 制定一套规范合理的常规,即危重病人标准的规范化抢救程度、护理及仪器操作常规。以挂图形式展示于急诊科内,使科内医务人员人人皆知。急救设备、药品、器材齐全,做到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并使之随时备用。为体现急救特点,按病情危重程度分诊进入红、黄、绿不同的急救区域。红区配备手术室、移动式病床、生命体征监护仪,麻醉机等抢救设备。设ICU病房、CCU病房。一旦有重危病人进入红区,医护人员立即到位,由值班主任统一指挥,集体抢救。病情稳定后分别转入黄、绿色区域。

    2.3 拓宽功能、优化环境 急诊区设留观输液室、急诊手术室、换药室。为不需住院治疗病人解决门诊治疗问题。为了给就诊病人营造一个舒心、安静、有序的环境,应重视环境的改造和修善,同时要营造心理服务环境,积极开展文明用语,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

    2.4 努力达到急诊“四化” 由于我国急诊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尚处于初级阶段,为加速学科发展,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努力向急诊“四化”发展。①急诊事业的社会化,急诊医学比任何医学学科更具社会性,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社会已较全面充分地评估了现代急救医学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从而给予有力的支持。社会的急救工作出现不仅极大地扩充了急救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新区民众的急救意识并参与急救活动,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现场救护医学基础应运而生。现代急诊医学它又借助于“急诊社会化”使其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更为扩展。②急救机构的网络化:组建急救中心的原则要有区域性、整体性、层次性、协作性和多用性。急救中心是城市、地区急救工作的“龙头”,与社区内的急救网形成网络,担负居民日常院外急救和灾难事故的医疗救援,并负责对民众进行急救培训与城市公安、消防、交通等有关部门关系日益密切,救援业务互相渗透,以医学科学为基础,有可能产生新的急救模式。如能建立电脑急救网络,可使急救部门各个环节全盘皆活,从而使急诊、急救医学的抢救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 http://www.100md.com
    2.5 加强急诊医学的教育与科研 急诊医师应有计划的举行短期培训或定期到相关科室轮转,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学术交流和讨论使急诊医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务人员专业化、知识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急诊医疗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有条件的医院成立急诊医学研究所(室)。在科研项目选择上,要选择与急诊有关,而其他科室又没有的研究课题。研究现代城市急救体制、网络、运作,服务等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短时间危及生命的危重症的救治,如心肺复苏、毒理学等的研究。

    适逢世纪之交,急诊社会化、结构网络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今后发展之趋势。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各学科交叉渗透逐步完善,中国的急诊医学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必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展望未来,前景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6):379-381.
, 百拇医药
    2 Robert L,Levine MD,Paule,et al.Prospective evidence of a circadian rhythm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JAMA,1992,267:2935.

    3 Joseph J,Fitch,Richard,et al.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carlsbad,CA.Jems Communicnations,1993.6.

    4 于学忠,赵向一,周玉淑,等.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中国急救医学,1999,19(3):131-132.

    收稿:1999-04-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