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49939
急诊医学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朱 立 吴亚雪 李根风

    单位:朱 立 重庆西南医院急诊科,重庆 400038;吴亚雪 李根风 烧伤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755 近在咫尺的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腾飞的重要时期。在这一伟大事业的后勤保障中,急诊医学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尽管急诊医学发展的历史不长,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在我国医疗救治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学意义与其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对急诊医学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有利于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振奋精神,加速这一重要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就急诊医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宣传急诊医学,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
, 百拇医药
    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1]。尽管作为一个学科,急诊医学存在时间并不很长,但急诊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是和临床医学与生共存的。生存的本能使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在患了急性病或受了意外创伤时,立刻找医师诊治,以减少病情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最初战争中的伤员救治也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医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伤兵死亡率达18%,二次大战为4.5%,朝鲜和越南战争为2.5%。伤兵死亡率由高到低的显著变迁,不仅仅是由于医学及医疗器械的进步,有效的现场抢救系统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60年代,随着城市汽车的不断增多,引起了交通事故所致伤害的急剧增加(如1965年,美国因意外交通事故造成伤害者高达5 200万人,其中10.7万人死亡,40万人造成永久性伤残)。为此,美国颁布《公路安全法案》,开始注重现场救护,培训急诊医疗人员。急诊医疗体系的概念由此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它不但在抢救大规模伤病员方面可以起到有效作用,在平时急救和运输伤病员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1970年部分美国城市成立了地区性的急诊医疗体系(如纽约市),通过通讯指挥中心和统一的急救呼号,协调院前的现场急救。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次年美国总统颁布了关于加强各城市急诊医疗能力,建立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的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被正式列为独立的医学学科。此后,世界各国对急诊医学重要性的共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种现代化医学设备与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争相装备到急诊医学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已经建成了完善、立体、高效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3~5]。急诊医学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起步较晚。50年代中期开始,虽曾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但限于当时国家的财力和认识水平,急救站规模小、设备简陋,实际上只能起到对伤病员的转运作用。直至“文革”结束后,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急诊医学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国家卫生部颁发“加强城市急诊工作”的指示,1983年又在反复讨论、修改的基础上,颁布了“城市医院急诊室(科)建立方案”,规定了急诊室(科)的任务,急诊医疗工作的方向、组织和管理以及急诊工作的规章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急诊医学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医院纷纷成立急诊科,加强了急诊的领导和管理,并增派高年资医师从事急诊工作。1985年,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协和医院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1987年5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自此,急诊医学在我国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6]。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对急诊医学重要性认识水平的提高,许多医院急诊科的装备得到了更新和充实,工作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加强了对急诊医学人材的培养[7]。近年来,在北京、上海、重庆等一批大、中城市中,普遍设立了“120”急诊呼救电话,EMSS从无到有,正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急诊医学在快速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必将为我国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2 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交通业飞速发展,各种建设工程大量实施,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力素质又相对较低,致使各类创伤的发生率颇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仅以交通事故伤为例,1995年我国发生各种道路交通事故271 843起,死亡71 491人,伤159 348人,分别较1994年增加5%、8%和6.5%;1996年交通事故287 685例,死亡73 655人伤者20余万人,较上年又有明显增多[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有因矿井、建筑等事故以及火灾等造成的大量伤亡。创伤多发生于意外场合,而且以体力与创造性处于最佳时期的健康青壮年劳动者为多,他们既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中养育老幼的主要成员。因此,发展和加强急救医学,对这类伤病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以减少死亡和伤残率,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的保护、社会的稳定以及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 http://www.100md.com
    2.2 有利于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保健需求的水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感到不适时,普遍希望得到及时、早期的诊治;同时,人的平均寿命也逐渐延长,据估计,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9],这必然使得一些发作突然又严重威胁生命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增加。发展急诊医学,使疾病得到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治,阻止其加重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到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对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3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有限且配置不平衡。发展我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对急诊病员救治实施统一指挥,既可使个别伤病员得到就近及时的抢救,又可使在大批伤员出现时进行快速分流,发挥特色医院的诊治优势,使有限的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较充分发挥。此外,EMSS还有利于对各类伤病员人数进行确切的统计,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翔实的资料和决策依据,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 http://www.100md.com
    2.4 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急诊医学的发展,必然同时促进各临床专科业务素质的提高。人体首先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统一的生物体,但随着临床专科分工的加细,一方面促进了专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为地把人体割裂为各种不同部分的种种弊端,以致使同一疾病在不同专科就诊时,出现“盲人摸象”式的误诊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误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专科诊治水平的提高。而急诊病员病况多较复杂,重症占有相当比例,全身性问题往往比较突出,在救治中必须从挽救生命,每个患者全身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伤痛的处理;复杂情况下,还需要多个临床专科的协作攻关。发展急诊医学,这就为各专科的知识、技能提供了相互交流、融会贯通、促进发展的机会,也为年轻医师的成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学习与训练的课堂,对于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http://www.100md.com     3 我国急诊医学未来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任务

    尽管近年来急诊医学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其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求,距国外急诊医学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相当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目前急诊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急诊医学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主要是:

    3.1 阐明急诊医学概念,进一步确立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有地位

    虽然已有共识,急诊医学是在临床急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医学专业,但迄今尚未见有统一确切的定义。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1]。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
, 百拇医药
    急症(emergency)指急性发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或意外损伤等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的病症。

    急诊(emergency call)指紧急地或急速地对急症病人或伤员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抢救和治疗。

    急救(first-aid)指为抢救生命、改善危重病况和预防致命并发症时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危重病(critically ill)指某些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急症,如:休克、严重复合伤、有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其它生命器官或多器官功能严重损害、以及复杂大手术后处于调理时期的重症患者等。

    显然,急诊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对急症的及时诊治,也包含了对急症中危重症的抢救和处置。

    其次,需弄清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不等于急诊医学。急诊医学是一个由多种医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自身鲜明专业特点的医疗体系。从构成上看,急诊医学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部分;从诊治手段上看,急诊医学几乎囊括了对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更多的从急症病人全身情况的把握上,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此外,急诊医学还与灾害医学、交通医学、老年医学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科医学等具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急诊医学是一横跨多种医学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 百拇医药
    因此,急诊医学的定义应该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3.2 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加强院前现场急救

    尽管普及全民创伤急救知识是提高现场自救、互救水平的重要一环,但从根本上看,继续充实和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仍然是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据统计,因多发伤而死亡的伤员,50%死于创伤现场,30%死于创伤早期,20%死于创伤后期并发症[10]。这表明院前现场急救和创伤早期处理,在降低伤员死亡率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急诊急救网络不全。目前虽然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已经建立起急救中心或相应的救护指挥中心,开通了“120”呼救电话专线,但呼救反应时间仍然较长,抢救半径过大;区域性的乃至全国统一的急救网络尚未建成,以致一些重大抢救在医务人员、药品和器材的调配上,仍然存在着依懒于“运气”的被动局面。此外,中、小城镇的急诊急救机构也远未得到规范与完善。②装备不好。相当部分医院用于急救的救护车状态不良,抢救器械陈旧或不全,无通讯设备,致使呼救反应时间延长或使院前抢救流于形式。③宣传不够,公众对急诊医学服务体系及急救常识所知甚少。新近的调查资料显示,上海约有半数的公众不知“120”为医疗呼救电话,59.5%的人不知道“心肺复苏”这个名称,与国外比较相差甚远[11]。因此,发展我国的急诊医学,首先要大力作好宣传工作,使全体公民普遍增强灾害与急救意识,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同时要争取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在充分发挥已有急救器材效益的同时,尽可能的更新急诊急救装备;逐步健全和完善区域性及全国性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使我国急诊医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 百拇医药
    3.3 加强急诊外科建设,开展急诊手术救治

    医院急诊科是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的第二个重要环节。由于历史原因,急诊专业医师绝大多数由内科医师担任,急诊科的外科力量十分薄弱,很多城市、包括大城市在内的急诊科,实际上是“急诊内科”。事实上,各类创伤急诊更需要立即应急处置[12]。与内科患者不同,创伤患者大多年轻,伤前健康及器官功能状况一般较好,伤后得到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往往是决定其预后的最重的因素之一。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和教训,一些来院的创伤患者常常是在各种各样的会诊、检查、搬运、甚至是科室间推诿扯皮的过程中,因损失掉宝贵的时间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积极开展急诊科手术治疗的意义在于:(1)可增加创伤首诊负责制的实效,树立抢救的整体观,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2)能减少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减轻社会及患者的经济负担。(3)可有效减少跨科室间相互推诿的扯皮现象和医疗纠纷。(4)有利于急诊科医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使之成为切实有效的军事医学和灾害医学的战略后备力量。(5)有利于医院声誉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促进我国急诊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著名的急诊医学专家王一镗教授曾为此多次呼吁:急诊科停留在目前只能诊、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收容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8]。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医院的急诊科已经在此方面作出了 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3,14]
, 百拇医药
    3.4 建立急诊ICU,提高生命维护质量

    急诊病人中,重症占有相当比例,其中有的病况复杂,可有多个器官同时受累,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随着急诊科救治手术的开展,围手术期危重病人也会不断增多。因此,提高患者生命的维护质量,无疑是急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许多医院通过建立ICU挽救了危重病人的生命,明显降低了危重病的死亡率,使原先难以救治的病人获得康复。如将这一成功经验引入急诊医学,建立急诊ICU,毫无疑问,必将大大提高生命维护的质量,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3.5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急诊医学队伍

    如同其它学科一样,急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依懒于一支高素质的急诊医学队伍。所不同的是,这支队伍所处的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窗口环境,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危重病人,需要更深广的多科知识,更熟练的操作技术,更多的奉献精神以及医师之间、医护之间相互密切配合的高度协作。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称职的急诊医学博士和硕士,同时需要更多合格的急诊医学专职护士。人材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老师在专业上的言传身教,社会在舆论上的关怀理解,更重要是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对急诊医学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编制上积极落实、专业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给予热心照顾,同时引进“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直正使热心于急诊医学的优秀人材过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 百拇医药
    6 开展急诊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急诊医学范围较广,除医学本专业的知识外,还涉及急症时的心理学、法医学、社会伦理学、急诊医疗系统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许多问题和规律尚未被我们所认识和了解,有许多领域还需要我们去开垦和探索。展开积极的多方面多层次地急诊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尽快更多地掌握急诊医学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增强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后劲,在未来提高我国急诊医学救治水平的根本途径。

    作者简介:朱立 男 39岁 主治医师 博士后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主编.现代急诊内科学.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3-6.

    2 王一镗.努力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急诊医学,1997,6(2)67-68.
, 百拇医药
    3 邵孝全共主编.国际上若干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现状.现代急诊医学.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7.

    4 王世端译.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急救和院外治疗.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5,16(2):93-95.

    5 何跃忠.日本东京急救系统的考察.中国急救医学,1995,15(5):53-54.

    6 邵孝全共,蒋朱明主编.急诊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

    7 王一镗.再论必须抓紧急诊医学人材的培养.中国急救医学,1995,15(3):封二-1.

    8 王正国.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1995年回顾,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37-241.
, http://www.100md.com
    9 何慧德.加强老年流行病学研究,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15(6):323-324.

    10 苏鸿熙,刘世恒主编.现代多发伤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00.

    11 费国忠,瞿惠春,钟厚德,等.上海市民“120”医疗呼救号码和急救知识抽样调查.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1-52.

    12 朱锡光,王慧,付祥林,等.创伤危重病人在急诊室的抢救(附144例分析).中国急救医学,1998,8(6):封二-3.

    13 于建新,陈毅军,马岳峰,等.急诊科一期手术治疗多发伤探讨(附154例报告).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04-206.

    14 孟力,华积德,何健,等.急诊救治濒死及危重创伤伤员127例.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07-208.

    收稿:1998-05-27

    修回:1998-12-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