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07596
多发性巨大包虫病的外科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8期
     作者:刘军 朱泰来 潘林祥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10011)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854 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传染病,在江苏地区极为罕见。本院于1998年5月14日收治了一例多发性巨大包虫病病人,结合诊断和治疗体会,并复习有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女,28岁,已婚,安徽来安县人。六年前因右腹部包块于当地医院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肝脏表面有多枚1cm×1cm~5cm×5cm大小不一的灰白色肿块,考虑为多发性恶性肿瘤,未做任何处理。出院后自觉右上腹包块逐渐增大,常于侧卧位时感腹胀明显。嗣后来我院门诊诊治,经检查于右腹部扪及一10cm×30cm肿块,上与肝脏下缘连接,下达右髂部,质硬,表面呈囊性感,活动度不大,临床拟诊巨大肝囊肿收住入院。入院检查:Hb146g/L,RBC4.2×1012/L,WBC 5.2×109/L,N0.58,嗜酸粒细胞计数0.02%,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均正常;AFP15μg/L,CEA8μg/L,血沉25mm/h;X线摄片见右膈肌向上局限性膨出显著,呈囊袋状,未见钙化影;B超见肝脏下方有一囊肿,外有厚壁,内有小囊;CT见肝右叶上缘有10cm×8cm、下缘有10cm×9cm×30cm囊状肿块,肝左叶与脾脏间及直肠子宫凹陷处各见约3cm×3cm大小类圆形囊肿,囊内见呈车轮状排列大小不等的黑灶影。再详细追问病史,患者在5~10岁时曾随家人在新疆居住,有狗、羊等家畜接触史,综合科内讨论,诊断为腹腔内多发性巨大包虫病。经充分术前准备,于5月28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并证实上述诊断。术中在严密的保护下采用孤立囊肿切除,内囊摘除、部分外囊切除术,残余外囊以3%H2O2、1%碘酊、75%酒精处理后关闭,为防止术后发生胆瘘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及腹腔引流,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流行病史:包虫病系由寄居于狗、羊等体内的棘球绦虫成虫排出的虫卵或孕节被人误食后,使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寄居于肝、肺、肠系膜等器官内,常继发感染和过敏症状。本病虽然在畜牧区常见,但随着当前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在非流行区的医师应认识此病,特别是此种多发性巨大的包虫病。

    二、诊断:患者在棘球绦虫病流行区有居住的生活史,并与狗、羊等家畜有密切接触史,感染后病程缓慢,常有十年或数十年病史。病程中常有皮疹及皮肤搔痒等症状。包虫皮内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是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行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此法敏感度较高。B超检查提示囊肿为外有厚壁、内有小囊的“囊中囊”。CT见囊内有呈车轮状排列,大小不等的黑灶影。值得注意的是若已拟诊本病,切忌做穿刺检查,以防囊液外溢,引发过敏性休克等意外。

    三、治疗:药物治疗如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虽对治疗包虫病有一定效果,但对囊肿已经形成且有腹内占位、压迫症状时,仍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方法。术中务必要有严密的保护措施,谨防囊液外溢引发过敏性休克。对于残余外囊的处理,根据我们的体会,以3%H2O2、1%碘酊、75%酒精依次处理为好,这不但可以杀死蚴虫及头节,且其毒性及副作用较2%甲醛要少。对于较大的肝包虫病的处理,若存在或疑有细小胆瘘时应做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为妥。术后以甲苯咪唑每日40mg/kg口服三周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在流行区域应采取避免与狗、羊的密切接触,并注意饮食卫生等预防措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