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10419
发热、关节痛、皮肤出血斑、多脏器衰竭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孙炳虎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分金亭集团总公司职工医院(2239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873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因高热伴全身关节疼痛1周,于1997年2月25日入院。患者1周前因受凉咳嗽,伴畏寒、发热,自服感冒药数天无效,体温持续在39℃以上,伴有全身关节疼痛,僵硬,尤以双膝、双腕关节明显,门诊以风湿热收住院。既往无肝炎、结核等病史,个人工作环境潮湿。查体:T 39.1℃,P 79次/分,R 20次/分,BP 14/8 kPa(105/60 mmHg),神清,自动体位,皮肤粘膜无黄染、瘀点及结节,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轻叩痛,腹水征阴性,腰椎轻压痛,双膝、双腕关节轻度肿胀,压痛伴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3×1012/L,血红蛋白121 g/L,白细胞24.8×109/L,嗜中性粒细胞0.77,淋巴细胞0.23,尿蛋白(±),尿糖(+),尿镜检(-),大便常规正常。X线胸透:两肺无实质性病变,两肋膈角稍钝,微量积液,心肺正常。心电图正常。入院后首诊风湿热,给予青霉素800万 u,病毒唑0.8 g,地塞米松10 mg,每日1次静滴,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及中药制剂。住院2天,高热不退,咳嗽加重,伴有胸闷,吐白色泡沫痰,并于右手背、右手无名指,左小腿、左足第4、第5趾出现紫黑色出血斑,直径10 mm左右。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0×109/L,嗜中性粒细胞0.74,嗜酸性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01,血沉46 mm/h,抗链球菌溶血素(ASO)500 U,出血时间2 min,凝血时间2 min,总胆红素25.0 μ mol/L,总蛋白72 g/L,白蛋白45 g/L,谷草转氨酶67 U,谷丙转氨酶53 U,HBsAg 1∶256,尿素氮13.0 mmol/L,肌酐102 μ mol/L。X线胸片:右中肺小片状阴影,双肋膈角变钝。B超示肝、脾稍大,考虑合并肺部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加用保肝药,同时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继续治疗3天。到3月1日,患者病情转重,体温呈弛张热型,胸闷气喘,呼吸急迫,右下肺叩诊浊音,两肺均可闻及细湿罗音,腹部明显胀气,腰部剧烈疼痛,不能翻身,左小腿有少量新瘀斑出现,部分形成血泡。复查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液,中等量,B超提示积液内有漂浮物,疑脓胸。胸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液体,镜下见有大量白细胞,成团积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考虑败血症并脓胸、肝、肾功能损害,给予新青霉素Ⅱ、头孢哌酮抗感染,同时使用酚妥拉明、速尿等,每日给地塞米松15 mg,吸氧、补液,此后病情逐渐好转。住院半月至3月14日,各项症状消失,感觉良好,能下床自由活动,中间3次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肥达氏反应、血培养、末梢血找狼疮(LE)细胞等检查。血常规、肝功能逐渐正常,血肥达氏反应阴性,血培养无细菌生长,未找到LE细胞,B超示胸水消失,但肾功能转差,肌酐、尿素氮逐渐增高,尿素氮最高达14.28 mmol/L,肌酐164 μ mol/L,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3~5个/HP,白细胞2~4个/HP,管型0~2个/HP。根据肾脏损害,结合病史,不能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性,3月15日送南京军区总医院,查抗核抗体(-),肾脏穿刺活检示系膜增生性炎症,肾小球25%以上新月体形成,最后诊断: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在该院住院1月余,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第5天,突发头痛、呕吐、昏迷,头颅CT示脑出血,当日下午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孙炳虎主治医师:患者以高热起病,伴有关节痛,病初有感冒病史,双膝、双腕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沉、ASO均增高,首诊医师诊断风湿热有一定依据,即使出现了肝、肾功能损害及胸膜腔少量积液,也可以同一病症解释。问题是入院第2天经过足量抗生素治疗疗效差,且出现皮肤出血斑,胸闷气喘,腹部胀气,胸腔积液增多,肾脏损害加重均与风湿热病程不符,有待重新审视诊断,其可能性包括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伤寒等。败血症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脓毒败血症,其毒血症状严重,可以造成多系统损害,胸水中大量中性粒细胞也支持这一可能,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多有发热、肾脏损害,但皮肤损害不符合其特点,末梢血无LE细胞,抗核抗体阴性均不支持其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以高热出血为特点,但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损害特点与本例病程不符。伤寒及钩端螺旋体病缺乏依据,就不赘述。

    胡珏英副主任医师:该患者以高热起病,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复杂,波及肺、肝、肾、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浆膜腔,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3月1日曾请县人民医院两位主任医师会诊。确立败血症的诊断,加强抗感染治疗。诊断败血症的主要依据是严重的毒血症状,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多系统损害可用毒血症解释,胸水中大量白细胞也是依据,从治疗效果看,病情迅速好转也令人满意,虽然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但并不能排除败血症的诊断。
, 百拇医药
    胡道虎院长:本例患者在本院住院期间虽然临床症状好转,但肾脏损害进行性加重,终经南京军区总医院确诊过敏性紫癜并紫癜性肾炎。在本院就诊期间一度误诊为风湿热和败血症,虽然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实际上与大剂量的地塞米松使用有关,属于意外疗效。回顾本病例的发展过程,确定符合过敏性紫癜的病理变化。但我们却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本例患者病情症状不典型,但彭秀芬[1]报道过敏性紫癜引起指端坏死,俞雨生[2]统计过敏性紫癜引起急进性肾炎达10例,曹骅[3]报道过敏性紫癜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本例误诊系因我们学习不够,认识不足引起,应该引为教训。对某一系统或多系统损害而有皮肤出血斑点发生的患者,无论其分布和形态是否典型,均不可忽视过敏性紫癜的可能性。过敏性紫癜实质上是一种血管性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其基本特征是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双下肢对称分布的皮肤紫癜型最常见,其他少见的还有关节型、腹型、肾型、脑型和混合型[4]。同一病例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不多,本病例确属少见。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致敏物质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此变态反应有两种:速发型变态反应(Ⅰ型)和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Ⅲ型)。Ⅰ型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血浆及红细胞外溢,引起皮肤紫癜、水肿及内脏出血;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坏死性炎症,局部组织破坏,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周围炎性渗出和细胞浸润,这一类型对肾脏损害最大。本例患者肾穿刺活检见大量新月体形成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而最终死于脑出血则应该是Ⅰ型变态反应的结果。

    3 参考文献

    1 彭秀芬. 过敏性紫癜并发指端坏死1例. 实用儿科杂志,1988,3(1):13.

    2 俞雨生,黎磊石. 急进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0,10(5):228.

    3 曹 骅. 过敏性紫癜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6):376.

    4 贝政平,主编. 3 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5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