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22140
速避凝治疗感染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谢妍英

    单位:广东省南海市梁植伟纪念医院(528248)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81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感染是常见诱因。治疗DIC,除控制感染外,肝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的抗血栓作用备受关注,但用于治疗DIC报道尚少。我们以普通肝素作对照,观察速避凝治疗感染所致DIC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45例患者均系我院1997年2月~1998年6月住院病人,按《临床血液学》DIC诊断标准确诊[1]。男26例,女19例。年龄31~61岁,平均51岁。全部存在严重感染,其中肺感染19例,败血症11例,胆道感染10例,化脑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男14例,女8例;对照组23例,男12例,女11例。所有患者无出血病史,近月内无使用华法令、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两组在基础治疗同时,观察组加用速避凝(赛诺菲温沙公司),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3~0.6 ml(7 500~15 000 AXaICU),每日1次腹壁皮下注射,共用5~7天。对照组用肝素钠每次10 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共用5~7天。

    1.3 临床观察指标 (1)出血症状及脏器功能状况;(2)每天测定血小板量(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 P试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凝血酶时间(TT)。

    1.4 疗效判定 有效:治疗24小时后出血停止,PT缩短,FG和PLT回升,3天后所有指标正常,脏器功能逐渐恢复;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脏器衰竭,血液指标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疗效比较用χ2检验。

    1.6 结果 观察组中21例(95.5%)有效,脏器功能恢复,疗程5~7天,PT缩短同正常,PG回升至正常范围,PLT(95~150)×109/L,3 P转阴性,KPTT和TT未见延长。1例(4.6%)在治疗36小时内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而死亡。对照组中17例(73.8%)有效,19例凝血指标恢复,死亡6例(26.1%),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出血和衰竭,在治疗第2天始先后8例PLT回升后再减少,KPTT和TT延长。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2 讨论

    DIC是临床出血综合征,使微血管栓塞和微循环衰竭,若无及时而有效地治疗则可导致MSOF,死亡率较高。既往多用普通肝素治疗,但因易导致严重出血而影响疗效。速避凝的平均分子量仅为普通肝素的四分之一,具有紧密分子量分布和平均分子量局限分布的特点,由于低于同种分子量,皮下注射后,它有高的生物利用率和可预计的药物动力效应。速避凝主要具有强的抗因子Xa活性,弱而短的抗Ⅱa作用,在体外,抗Xa和抗Ⅱa的比是4∶1[2]。因此,它的抗栓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少。本组观察结果表明,肝素对控制DIC有肯定疗效,但普通肝素出血危险性大,需严密监测,本组2例发生严重出血倾向。而单剂量皮下注射速避凝5~7天,出血症状和DIC各项实验指标改善,未见出血倾向和其它副反应。

    本组观察结果提示,对感染所致DIC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等基础治疗的同时,及早应用速避凝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比普通肝素安全,使用方便。

    3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主编. 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29.

    2 曾淑燕. 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1997,4:2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