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30686
痰证治验3则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8期
     作者:潘佩光

    单位:

    关键词:

    新中医9908311 颤证

    陈某,男,58岁,1998年6月6日初诊。患者3年前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右手指震颤不止,情绪激动及感冒后症状加重。数月后震颤延及四肢,以右侧较甚,经多间医院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震颤麻痹综合征。予口服安坦及左旋多巴等药治疗年余症未缓解,要求中药治疗。诊见:精神疲倦,面容呆滞,头晕伴有空虚感,记忆力衰退,四肢震颤不止,以右侧较重,舌淡红、苔白稍厚而腻,脉弦细略滑。诊为颤证,证属肝肾阴虚,风痰扰动,筋脉失养。治以化痰祛风,佐以养血补肾,方选二陈汤加味。处方:陈皮、甘草各5 g,胆南星、当归各10 g,天麻、法半夏、白芍各15 g,菟丝子、茯苓各20 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15剂后头晕及四肢震颤减轻,守方加川芎10 g 以加强祛风通络之力。续服30剂后,头晕及四肢震颤明显减轻,能执笔写字及用筷进餐,舌苔转薄白,脉弦细,但记忆力仍差,精神疲倦。上方加枸杞子15 g以加强补益肝肾之力,又服90余剂,症状消失,恢复一般脑力劳动工作。
, 百拇医药
    按:颤证多由肝风内动,经脉失养所致。本例证属风痰内扰。故治以祛痰为主,用二陈汤加祛风、养血、补肾之品,服药上百剂,终获满意的疗效。

    2 中风

    潘某,男,70岁,1998年8月28日初诊。患者于8月初某晨,被家人发现其躺在床上右侧肢体瘫痪不能动,语言失利,口角流涎,口眼歪斜,经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10多天病情未好转,自行出院,邀余诊治。诊见:患者形体肥胖,言语不利,喉中痰鸣,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右侧肢体瘫痪,神志清,舌淡红、边尖部有瘀点、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诊为中风,证属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治以化痰燥湿,佐以活血化瘀。处方:陈皮、甘草各5 g,法半夏、红花、桃仁、川芎各10 g,丹参15 g,茯苓20 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15剂后,口角流涎好转,右下肢可恢复活动,可发简单语声,口眼歪斜、喉中痰鸣均减,舌苔转白厚,脉弦滑。上方加当归10 g,连服30剂,患者已基本恢复自理能力。后用当归15 g煎汤送服陈夏六君丸善后,随访数月未复发。
, 百拇医药
    按:中风瘫痪,相当部分病人均由痰浊内生,经脉痹阻,进而血流不畅为瘀,遂成痰瘀互结不解之证。临证以祛痰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法,可收较好疗效。

    3 顽痹

    赵某,女,48岁,1998年2月7日初诊。患者3年前起病,四肢痹痛无力,甚则不能行走及站立,四肢肌肉及肩背有形似鸡蛋大小肿物,时散时现,窜走不定,肿物之处有麻痛感,症状日渐加重。曾到省级多间医院检查,经中西医治疗2年余疗效不显。近半年上症渐重,生活无法自理,家属于2月初邀诊并设家庭病床。诊见:病人体胖,四肢痹痛乏力,四肢及肩背部时现时散软状肿物,按摩后可消失,行动不便,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厚而腻,脉细滑、尺脉重按无力。诊为顽痹,证属脾肾阳虚,痰凝湿聚,痹阻经络,筋脉失养。治以温运脾肾,燥湿化痰,处方:陈皮、甘草各5 g,法半夏、附子、白术各10 g,茯苓15 g,肉桂(焗)3 g。每天1剂,水煎服。3剂后复诊:四肢麻痹减轻,苔白厚,脉细滑。上方加蜈蚣3条,取其窜通搜剔经络之痰,连服15剂后症大减,双下肢肌力增强,站立及行走有力,痹痛消失,四肢及肩背部肿物消失。随访数月未复发。

    按:痹证多由风寒湿邪,阻滞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疼痛,或麻木、屈伸不利等症。临床上因痰湿痹阻经络、伏于筋骨遂成痹证者亦多见,故《本草纲目》说:“痰涎之为物,……入于经络则麻痹络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痛,手足牵引隐痛”。本例痹证,临证用常法不效,以温补脾肾,燥湿化痰,健脾理气法,选二陈汤加味而获良效。

    (收稿日期:1999-02-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