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37619
辨证施治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08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8期
     作者:谭明义

    单位:广东省南海市中医院,南海市桂城(528200)

    关键词:

    新中医990825 笔者自1993年以来,以辨证施治结合自拟肠炎清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0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8例中,男45例,女63例;年龄在21~58岁之间;病程最长18年,最短6个月。大部分病人曾经接受过中西医治疗而疗效欠佳,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患者不在观察范围。

    1.2 诊断依据 全部患者均有慢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粪检有粘液、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检或X线钡剂灌肠证实结肠炎性病变或伴有溃疡形成,2次以上大便培养除外特异性病原体感染。

    1.3 证候分型 脾虚湿滞型38例,湿热壅滞型13例,肝郁脾虚型51例,脾胃阴虚型6例。

    2 治疗方法

    2.1 内服 脾虚湿滞型:药用党参25 g,薏苡仁、茯苓各30 g,陈皮、白术、厚朴、枳壳、木香各10 g。湿热壅滞型:药用鱼腥草30 g,茯苓、葛根、鹿衔草各20 g,槟榔、山楂、黄芩、厚朴各10 g,车前子、白扁豆各15 g。肝郁脾虚型:药用白芍15 g,柴胡12 g,薏苡仁30 g,佛手、郁金、陈皮、白术、枳实各10 g。脾胃阴虚型:药用白豆蔻12 g,玉竹、麦冬、白扁豆、肉苁蓉各15 g,石斛、白芍、玄参各30 g,羊草结、甘草各10 g。上方水煎服,每天1剂,复渣。2周为1疗程。

    2.2 灌肠 肠炎清灌肠液由我院制剂室统一配制,分装于200 ml瓶中备用。主要药物:制大黄、败酱草、苦参、鹿衔草、生地榆、三七。每天空腹灌肠1次,用1次性肛管缓慢滴入,分别取膝胸位、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各20分钟,嘱其抬高臀部,避免直肠反应过早排便。2周为1疗程,中间休息3天,2个疗程后作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复查,并做大便常规检查。

    3 治疗结果

    治愈(全部症状、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结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48例,好转(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大便成形,无粘液,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复查提示原结肠病变好转,大便常规脓血便减轻)54例,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减轻或加重,纤维结肠镜检或钡剂灌肠提示无改善,大便常规粘液、脓血便无改变)6例。

    4 体会

    慢性结肠炎病位虽在大肠,却与人体阴阳、脏腑气血、情志失调、饮食内伤密切相关,其病理基础主要是湿邪为患。故笔者采用健脾利湿、清热化湿、抑肝扶脾、滋阴润脾等法分而治之,使湿邪得除,脏腑调和,则大便正常,腹痛得除。本病虽然表现多样,虚实夹杂,但纤维结肠镜下均表现为粘膜充血、糜烂、水肿、溃疡,属于中医学湿热壅滞、气滞血瘀的病机范畴,故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选用具有较好解毒止痛、敛疮生肌之肠炎清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增强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方中苦参清热燥湿;败酱草解毒排脓;大黄、三七活血化瘀、清热止血;生地榆凉血止血;鹿衔草敛疮生肌,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之功效。

    (收稿日期:1999-04-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