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41187
血浆置换治疗浆细胞病高M蛋白血症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翁建宇 陆泽生 杜 欣 黄梓伦 林 伟

    单位:翁建宇 陆泽生 杜 欣 黄梓伦 林 伟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510080)

    关键词:血浆交换;浆细胞瘤;M蛋白

    实用医学杂志990806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浆细胞病高M蛋白血症的疗效、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对7例浆细胞病高M蛋白血症患者进行PE治疗,治疗前后监测IgG、IgA、IgM及血象,记录每次PE量,PE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追踪PE后1~6个月内的M蛋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每次置换后M蛋白下降40.24%(P<0.05),M蛋白去除率与PE量呈正相关,置换前M蛋白值与置换后M蛋白下降值呈正比关系,PE后1~6个月内高M蛋白并发感染、出血、肾损害等情况好转。结论:PE是降低高M蛋白成分的快速、有效、安全的方法。

    1997年5月~1998年12月,我科对7例浆细胞病患者进行了PE治疗,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0~70岁,5例多发性骨髓瘤(IgG型3例,IgA型1例,IgM型1例),1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IgA型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均按国内标准诊断[1]。伴感染3例,肾损害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高粘血症2例,本周氏蛋白均阴性,骨髓浆细胞数0.5%~90%。

    1.2 PE 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的TPE程序对7例患者进行14例次PE,置换量按照公式:体重×7%×(1-HCT)[2]计算,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际置换量。每次置换量1 600~3 500 ml,平均2 700 ml。循环血量约一个体循环量。置换液包括:ACD抗凝剂500 ml,生理盐水500 ml,新鲜冰冻血浆1 000~2 200 ml。2~3小时完成置换。PE过程中予口服10%葡萄糖酸钙10~20 ml预防枸橼酸中毒。
, 百拇医药
    1.3 药物治疗情况 除1例MGUS单独采用PE外,余均在PE后或同时加用化疗(M2或VAD或CVAD方案)。

    1.4 观察指标 记录PE前后IgG、IgA、IgM及血象,记录每次PE量,PE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追踪PE后1~6个月内感染、出血、肾损害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PE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见表1。

    表1 PE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免疫分型

    n

    IgG

    IgA
, 百拇医药
    IgM

    前

    后

    P值

    前

    后

    P值

    前

    后

    IgG型

    7

    82.11±16.49

    49.13±11.42
, 百拇医药
    <0.05

    0.29±0.15

    0.63±0.18

    >0.05

    0.36±0.13

    0.50±0.05

    IgA型

    3

    3.73±1.90

    4.24±0.42

    >0.05

    59.18±9.40
, http://www.100md.com
    30.85±13.38

    <0.05

    0.43±0.17

    0.45±0.16

    IgM型

    4

    6.38±0.54

    6.73±0.17

    >0.05

    0.63±0.20

    1.00±0.07

    >0.05
, 百拇医药
    49.76±5.31

    29.09±4.38

    7例患者血清M蛋白从PE前的M蛋白下降率达40.24%,P<0.05。而其他正常免疫球蛋白在PE前后变化不大(P>0.05)。

    2.2 PE前后血象变化 本组病例在PE前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均无显著变化,血小板由置换前的(143.79±39.34)×109/L下降为(114.86±28.8)×109/L,P<0.001。

    2.3 PE中的不良反应 14例次PE过程中,出现荨麻疹12例次,口周麻木2例次,呕吐低血压1例次。经抗过敏治疗口服或静脉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调整血浆流速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 百拇医药
    2.4 PE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7例患者,PE前感染3例(42.8%),肾功能损害2例(28.5%),出血2例(28.5%);PE后1~6个月内感染1例(14.2%),肾功能损害1例(14.2%),除1例死亡外,余无出现出血。 3 讨论

    高M蛋白血症伴随的感染、肾功能损害、出血、高粘血症、淀粉样变性是浆细胞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感染和肾功能损害是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多发性骨髓瘤高M蛋白伴随感染机会是正常人的15倍,40%~6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肾功能损害,由于M蛋白抑制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易致出血。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根本方法,但化疗对高M蛋白血症起效慢,不能立即减轻已存在的机体损害,不能迅速缓解因高M蛋白引起的致命并发症。在高M蛋白血症基础上进行化疗,体内大量瘤细胞破坏,易造成溶瘤综合征、高尿酸血症、高磷血症和高钾血症而加重原有并发症,导致机体不可逆的损害。本文结果显示PE后高M蛋白成分能迅速下降40.24%,而正常免疫球蛋白不受影响,PE后患者的感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均有好转。
, 百拇医药
    本文结果显示,在一个血浆容量置换条件下,置换量与M蛋白水平下降率呈正相关,而PE前血清M蛋白值与PE后M蛋白下降绝对值呈正比关系。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2],但增加置换量明显增加置换时间,同时需要更多的置换液(ACD抗凝剂、新鲜冰冻血浆等),费用更高。血清M蛋白浓度多高才是PE的指征,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的体会是,浆细胞病并M蛋白明显或极度升高并伴有感染、出血、高粘血症、肾功能不全者宜选用PE加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

    PE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容量过高或过低,感染,枸橼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出血等。本文7例病人中,过敏发生率85.7%,均表现为荨麻疹,经抗过敏处理后症状缓解, 不需中止PE。PE前后对血象影响不大,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及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ACD抗凝剂可致出血、枸橼酸中毒,与体内钙离子的消耗致凝血机制障碍、低钙血症有关,可予钙剂预防及治疗。我们认为,如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PE前、中予钙剂,置换过程中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血浆流速,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宜纠正后再行PE,PE是一快速、有效、安全降低M蛋白成分的方法。另有研究发现,PE前消化道出血经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经PE后止血[3],血小板数上升、功能恢复正常[2],可能与X因子抗体被清除有关,本文病例较少,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资料收集和追踪。

    4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主编.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73~395.

    2 阮林海,谢 毅,郑敏华,等. PE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研究. 临床血液病杂志,1995,8(1):13.

    3 谢彦晖,阎金玉,郑敏华,等. P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症17例疗效观察. 上海医学,1996,19(5):28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