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52533
中医学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李 艳

    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关键词:中医学术;发展趋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808 中医学术之发展是否需要现代化的讨论,目前已渐趋统一。“笔墨当随时代”也是历史上任何学科发展的必然之径,中医学术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视作当代世界知识背景下,中医学本身顺时而萌的、内部理论发展、升华、跃变的实质需求。明确了这一前提,中医学术发展的问题则可初步归结为如何现代化,而对其趋势的研讨、把握尤为现时之需。本文就此立论,予以浅探。

    1 现状与困惑

    中医学术直接或间接融入现代科技思潮、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至少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自我完善与科学阐明,病证及诊疗规范的建立,中药及复方的现代研究,固有特色与优势的提炼、发扬与现代诠释,学科创新机制的引入诸多方面,其中又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核心。而实践的难点可以由目前藏象、经络的实质研究、证本质及病证规范化研究、实验方法的争议等等探索中的困惑反映出来。因为功能与结构、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类概念在不同学科理念下具有不尽相同的内涵,都受到观察渗透理论的限制,因此问题并非简单归之为“执两端以调其中”或“不可通约”所可化解,而中医特色与现代科学意义可否相拥而得成为疑问。“中医现代化悖论”[1]集中代表了这种两难处境。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是在于着重从整体的、机能协调的、活体动态的角度[2]把握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并形成特色鲜明的诊疗理论和方法。这种特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及其特有的认识论、方法论,并因之与西方医学分野。中、西医学学科特性的对比则可以追溯到各自哲学根部气与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即气与物质一样具有广袤性,但二者比拟对象有别,存在形式有异,且气的极大包容性、物质与精神并纳,并蓄知、情、意等等,此种普遍性与涵盖性为物质所不可比拟[3]。其它如对关系本体论、实体本体论两种宇宙本体论的界说、思维模型与实体模型的辨析等,也各从不同侧面印证以上分津。这种貌合神离的现象横亘于中医学术的现代发展进程而难以一时逾越。

    2 中医学的发展理念

    中医学术的发展,或谓中医现代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取决于相关研究的发展理念及价值取向。可以初步认为,多途径、多方法、多指标以及多学科等“多法并举”的不懈实践是目前解决纷繁的适宜之策,而部分结合、以形写意的方向则有突破中医学术现代化瓶颈相对大的可能。这是因为:①中医学术带有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能够推动中医学理论从圆融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历程也表露了其为开放哲学而非辟谷哲学的学术特征。同时,中医的学科属性不仅意味着逐步吸纳当今科技、人文成果并予以融通的发展势态,也意味着对西医学术运动形态的包含。历史上中医走出巫术丛林,与印度、阿拉伯等传统医学的交流等等不仅未带来自身特色的瓦解,反而演为中医特色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如“痰”的理论,临床眼科的诊疗,胡椒等药物的运用等,反映于理论、实践的各层次。因此,历史上中医学从未迈出现代意义上科学步伐,也只是时代限人而并非不可通约。②复杂是事物的本性,事物复杂、立体、有序、无序的自然构架为不同认知方式的存在与运用留有空间。中医学“象思维”与西医所循的“逻辑——数学结构”各有其深入的意义。“象思维”以从象到象的无穷流动与转化为特点,没有为了抽出规定而僵化或抽象化对象,而是诉诸不破坏对象生命活力的生动直观,而以最终超越“象”、得“意”、把握整体为归宿[4];逻辑——数学结构则致力于数学演绎与物理现实的发展及其协调整合[5]。前者流于虚化,后者易于确定,但无疑都是事物复杂本质的真切反映而不能以偏颇置偏颇。曾有的所谓解析并剥开中医概念、论断的文化哲学外壳,还原其朴素的医学内核并予以科学分析的二分设想[6],以及简单的中西合璧观点略显疏率。
, 百拇医药
    3 中医学的发展方位

    中医学术步入现代的发展进程中可能有以下结合方位。

    3.1 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共性、互补性探讨将贯穿于中医学术发展之始终,并对具体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譬如从保持对象和思维的生动性这一中医思维特色提出联想与假说,而以理性、逻辑、概念的西医学术验证补足。现代科技思潮中科技、人文相融的趋势则提供了更高立体层面的先声。可以认为,“象思维”与“逻辑——数学结构”两种思维体系在未来的深入沟通,将引出新的思维体系而推进人类更深层次的思考。新兴的脑科学研究中右脑功能的逐步阐发,左右脑和谐机制的研究,创新思维的模塑与破译等一系列新发现,也标出了这种征向。当然中医另有逻辑思维、朴素的辨证思维色彩,作为支流也提供了与西医学融通的势态。

    3.2 文献考察、知性梳理、科学实证、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索、廓清中医学术原创(发生)、构建、演变的基本规律,阐解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并积极运用多学科知识、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以理论的现代诠释、完善与发展为指向,进行专项研究,承认定性、定量研究在中医学概念、范畴正本清源中的双重意义,注重临床科研成果的理论探讨。其中值得深入研究与可能带来突破的新领域有:混沌学切入研究中医学思维如辨证观念等,理、化、数学切入研究中医学的生物学基础,天文学、时间生物学、环境医学、物候学切入研究中医整体观念并衍生相应分支学科,拓扑学“特征不变量”与证的互动关系,中医精气神与“熵理论,KDD”与中药及复方的开发研究等等,乃至于可以从认知学角度探究动物的知性,从而为中医学病证动物模型的塑造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方法。以上研究领域的开拓将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及其现代化带来多方面、多层次的契机。
, 百拇医药
    3.3 寻找和发现更多的中、西医学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因为中、西医学虽是从不同视角切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并各有胜场,但在理论上两者的研究对象是逐步接近于一致的。比如人体的结构与机能、代谢是统一和同步变化的,而中、西医的认识与观察各有局限,不能排除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可能而可付诸专门的相关性研究,这也将引起两种医学共同的创新。临床科研成果往往是带动此种相关研究与理论发现的主要生发之地,如络病理论的提出及其与微循环的联系探讨等。这也将有助于两种医学共同探讨未知领域,从而以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为标尺,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中、西医学术互为扬弃。例如采用实验方法等一系列还原分析法时,强调科学实证的微观结果向整体、宏观、功能层次的返归与质量变换关系,在为中医学寻找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物质载体的同时,深入探讨整体作为整体、功能作为功能等等的特有性质与内涵。

    4 结语

    中医学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灵性与理性的融会交叉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发扬及其与现代科学的整合、协调、共进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出发点,人文精神和科学性征的完善则是中、西医学共同的终极指向。如钱穆的《中国学术论衡》所言:“在中国乃是由人文发展出科学,在西方则由科学演出为人文。”虽步骤先后有别,然而正可映照出中医学术发展的前景。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4—7.

    [2]烟建华.关于中医研究思路的思考.中国医药学报,1993,9(1):40.

    [3]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5—16.

    [4]王树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维及其现代意义.周易研究,1998,(1):5.

    [5]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论器官调节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42.

    [6]黄寅焱,车离.关于中医文化学研究问题.医学与哲学,1998,19(8):430—4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