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中医养生
编号:10252545
中医养生法则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王 璟

    单位:天津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关键词:养生法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803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和民众所重视,其中的很多精华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借鉴和发扬。笔者仅就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作一探讨,以期对于渴望健康长寿的人们有所裨益。

    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自《黄帝内经》开始,历朝历代的医学著作中,有关养生的论述数不胜数。但是综观其所论,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顺应自然规律
, 百拇医药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天人一体”是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所谓“天人一体”是指人体是由自然所造就的,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的规律和变化对于人体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的生理、病理都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养生之道的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与天地协同一体。在《内经》中有许多这样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要顺应一年四季变化的规律,春夏季要夜卧早起,秋季要早卧早起,冬季要早卧晚起的四季养神之法。《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了要随着一天之中阳气的变化调节起居的规律。不仅起居的规律要顺应自然,在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养生的各种方法中,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使人体与自然浑然一体,做到“道法自然”,这一思想是贯彻始终的。
, http://www.100md.com
    2 远离致病因素

    虽然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但是疾病的侵害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减少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远离各种致病因素,是减少疾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法则。综观中医学病因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就外因言之,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将这一原则概括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七情所伤,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内因。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映。而情志的异常,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的病因。它不仅可以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气机失调和气血运行的紊乱,而且突然的、强烈的、长时间的情志刺激,是人体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不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临床所见,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疾病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养生而言,调节情志,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等论述,就是对调节情志,避免情志致病原则的概括。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病因学说的不内外因是指饮食、劳逸、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

    3 调摄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仅要被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环境,而且要主动地调摄身心。通过调摄身心,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这一原则,体现在中医养生的各个环节中。从古至今,许多养生的具体方法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些养生的方法从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身体调摄和精神调摄两个方面。

, 百拇医药     身体调摄是指强健体魄的养生方法。其手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养生。通过合理的饮食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就是对饮食结构合理的具体要求。同时,饮食养生还需要注意饮食有节、饮食卫生、饮食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饮食与人的体质和需求相适应等各个方面,从而使饮食的摄入为养生服务。

    药物养生。这是中医养生方法中颇具特色的方法。《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120种大多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据此,后世创造了许多养生保健的方剂和食物,乃至于当今社会上许多保健食物的产生,都可归属于药物养生之列。需要指出的是,不论何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药物都有“补偏救弊”的特性。所以,使用药物养生的方法,必须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药物品种,否则,非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反而会损害健康。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它要求在养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要把握疾病的征兆和发病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防病强身。这一原则不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养生保健过程中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此外,身体调摄的养生方法还包括了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等方法。不论何种方法,总是以强健体魄,达到健康长寿为其最终目的。

    精神调摄是指通过调节精神、情志、心理和怡情养性等各种手段进行养生的方法。中医学非常重视神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认为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心理活动。而人的精神、思维、意识、心理活动在人体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它的调节,可以维护人体的健康,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健康标准应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调神养性,怡身健体在养生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神养性的涵盖面很广,如人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志向节操,超凡脱俗、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节制私欲、调和喜怒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都可以归属到精神调摄的范畴。再辅之以练功,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调治心理疾患等各种具体方法,使人获得健康的心理境界,这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内在基础。
, 百拇医药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讲求精神意识活动和躯体保健的相结合,即意与形的统一。如一些气功、武术、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功法中,就有兼调身心两个方面的作用。所以,中医的养生方法很难把身体调摄与精神调摄完全截然分开。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养生实践中的一个体现。

    调摄身心健康是养生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法则。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适度”,以维持人体身心健康状态为标准,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些人滥用补益药物以求身体强壮反而增添疾病,有些人沉溺某些功法以至走火入魔,这些行为都是养生之大忌。二是在选择调摄身心的具体方法时要注意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禀赋不同,体质各异,性情喜恶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要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方法进行身心调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养生是一项终生为之的行为,必须长久坚持,才能逐渐取得效果。急功近利行为的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养生,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

    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综观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大致可分为养生之道(养生理论)和养生之法(养生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而养生的基本法则不外乎顺应自然规律、远离致病因素、调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笔者在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一隅之见,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同道予以指正。

    (收稿日期 1999—04—02 修回日期 1999—05—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