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8期
编号:10252546
中医学对言语形成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8期
     作者:赵百孝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关键词:言语;语言;中医学

    摘 要 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 摘 要 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对中医学有关言语形成的生理从脏象、经络、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并对某些言语的病理现象作了一定的分析。指出脏象、经络气血等理论在研究具体复杂的语言现象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医学有关言语形成的认识,是在长期观察语言现象,结合中医学藏象理论,并在临床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体观点历代各家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以构音发音器官、五脏、经络、气血以及脑为基础的。

    随着中医对脑病研究的深入,语言、记忆等高级认知心理活动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言语即口头语言,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言语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高级神经心理功能障碍,可由许多疾病引起。中医历代医家对言语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已有较深入研究。继承古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医治疗言语障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文献和临床出发,对中医学对言语形成的认识及其临床意义作初步的归纳。
, http://www.100md.com
    1 构音器官与言语的关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构音器官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灵枢.忧恚无言》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户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发舌也。”指出喉咙、口唇、舌、悬壅垂、颃颡、横骨为音声形成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指出音声的产生和调节,与神气密切相关,神气指挥着横骨,横骨为舌所附着。可见,《内经》认为,言语声音的形成,是以神气为根本,舌为主,喉咙、会厌、口唇、悬壅垂、颃颡、横骨为辅的一个构音系统。《内经》在两千年以前对构音器官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构音发音器官是由肺、声带、软腭、舌、腭、口唇等的认识十分接近。

    2 五脏与言语的关系

    中医学对言语与五脏关系的认识,是以构音器官为中间环节。在构音器官中,由于舌的功能最为突出且显而易见,因此,舌自古便被作为言语的象征。这一点,可以从古代的许多成语典故中得到印证,如“舌战群儒”、“三寸不烂之舌”等等。五脏即通过其与舌的经络气血的联系,在言语的生理、病理方面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1 心与言语的关系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神明之府。言语的表达和理解,是神的具体表现。《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忧恚无言》在论述构音器官时,也明确指出:“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发舌也。”阐明了神与舌的关系。正常的言语,不仅要发音准确,更重要的是思路清晰,语言组织合乎逻辑,否则,就会言语无伦、倒错,答非所问,故有“言为心声”之说。同时,心主血脉,舌体的灵活荣润,有赖于心血的濡养。心手少阴之别、经别均上系于舌,构通了心与舌的联系。而舌体的灵活自如,是构音准确的重要方面。若痰瘀之邪阻闭舌窍,则会舌强语涩。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可见,心与言语的关系体现在保持正常的发音构音和准确的词句理解和组织两个方面,尤其以词句的组织和理解是其重点。故《景岳全书》云:“心为声音之主也。”
, http://www.100md.com
    2.2 肾与言语的关系

    肾藏精,主志。精养神,精充则神旺,精亏则神衰。词语的记忆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肾精不足,就会健忘失志,语不流畅。此外,肾为气之根,声音的大小,语句的连贯与否,与肾气有关。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其经气上达舌本、喉咙,与舌体的转动灵活与否密切相关。可见,肾与言语的关系,亦体现在构音发音和词句的理解和组织两个方面。其经脉病变或肾气不足常引起构音发音的障碍,而肾精的亏损,则会导致肾对言语表达理解方面的失司。老年精亏健忘呆痴之言语障碍即属此类。故《景岳全书》云:“肾为声音之根也。”

    2.3 肝与言语的关系

    肝主筋,为刚脏,最易化风。足厥阴脉络于舌本。手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足太阳之筋,别入结于舌本。而筋赖肝阴之濡养,筋润则舌体运转灵活。风动筋急,首先表现为舌强舌卷。故《灵枢.经脉》云:“足厥阴气绝,则筋缩而引卵与舌。”可见,肝与言语的关系,亦体现在构音方面。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有”五气所病,肝为语”之说。对此句的解释,《黄帝内经临证切要》指出:“此句指人之说话与肝胆之气疏泄是否正常有关。若肝胆之气条达,则话语适当,语气平和。反之若其气机失调,无论过亢或抑郁,均可使人话语失宜,或喋喋不休,或默然寡语。”可见,肝亦与言语的表达有关。
, 百拇医药
    2.4 肺与言语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声由气发,气为声音的动力,气盛则音弘,气衰则音怯。喉咙、会厌、颃颡等皆属肺系。可见,肺与言语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发音构音方面。故《景岳全书》云:“肺为声音之户也。”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发音障碍的同时兼见气短音微的现象。

    2.5 脾与言语的关系

    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足太阴之脉,夹咽,边舌本,散舌下。口唇为音声之扇,舌为音声之机,皆为构音的重要器官。可见,脾与言语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构音方面。故脾及脾经的病变,多见口角歪斜、流涎、舌强等。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而“舌本强,食则呕”多见于中风伴有构音障碍者,如假性球麻痹等。

    综上所述,五脏与言语的关系可归纳如下:心、肝、脾、肺、肾均与言语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并在言语构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发音构音方面,以肺、肾、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在词句的理解、组织和表达方面,则以心为主,兼及肾和肝。故《景岳全书》有云:“是知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唯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为之主耳。”但应指出的是,五脏与言语的关系,在不同的疾病中,其作用亦有所侧重,如喉痹、失音之类,多从肺、肾论治,而中风不语、痴呆等所致言语障碍,则多从心、肾、肝、脾论治。
, 百拇医药
    3 脑与言语的关系

    准确的言语表达,有赖于正常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此过程属中医学“神”的范畴。除心主神明外,脑与神明的关系,历代亦有所认识。《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也。”《素问.本病论》又云:“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太乙帝君泥丸宫下,神既失位,神光不聚。”《类经》注曰:人之脑为髓海,是为上丹田,在太乙帝君所居。”此处“太乙帝君”即脑所藏之神。泥丸宫为脑神之所居也。程杏轩《医述》引《医参》曰:“盖脑为神脏,谓泥丸宫,而精髓藏焉。”更明确地指出了脑藏神的作用。后世喻昌之“脑之上为天门,身之万神集会之所”。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等观点,均表明中医学对脑主神明的认识。

    除五脏分主七窍之说外,关于脑与七窍的联系,前人已有所认识。隋杨上善认为:“地质声色芳味之气,循七窍从外入内。”并明确指出:“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东医宝鉴》则指出:“九宫罗列七窍,应透泥丸之宫,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这些都说明,脑中的元神能通过七窍感觉、反映、认识事物,并进行抽象思维。言语出于舌窍。关于言语与脑的关系,至清王清任始有所认识。《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曰:“舌中原有两管,内通脑气,即气管也,以容气之往来,使舌能转能言。”同时,他还注意到,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脑髓逐渐充实,言语才渐渐成句。曰:“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满,囟门长全,……言语成句。”
, http://www.100md.com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过程中,鉴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言语与脑的关系被认识的较晚,且内容零散,而是更多地将言语与五脏,尤其是心联系在一起。近有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亦有心脑共主神明之说。笔者认为,中医学心主神明,开窍于舌,与言语密切相关之说,并非否认脑在言语形成中的作用。而只言脑不言心,则会丢掉几千年中医发展过程中以心为主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如本人在临床中发现,中风后失语症患者多在心俞、神道穴处有明显压痛。这一现象与《肘后备急方》所载之“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不能语者,灸第二椎或第五椎上五十壮”的记载相呼应,可用心开窍于舌,与言语相关得以解释。若仅从脑主言语就难以理解。因此,开展中医针灸治疗失语症的研究,首先应当注重中医传统理论的掌握,吸取古人所积累的经验。当然,了解脑与言语形成的现代医学知识,将会使我们开阔研究思路,特别是针灸治疗时,明确病位,更便于合理配穴,整体治疗。

    作者简介:赵百孝,男,生于1963年4月,医学博士。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工作。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风言语障碍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收稿日期 1999—04—01 修回日期 1999—05—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