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间疗法》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30164
也论灸法之补泻
http://www.100md.com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9期
     作者:崔 瑾 路绍祖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系,贵阳 550002)

    关键词: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针刺手法、腧穴的选择、机体的机能状态。其中针刺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论灸法之补泻如下。

    文献中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后《针灸大成》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的补泻手法,在现代针灸医籍和教材中均有记载。但事实上,这种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并未被接受。因为对艾炷吹火,将其燃烧速度、火力大小作为补泻依据,显然是不客观的,且在操作上亦极为不便,易受各种因素干扰,艾炷自燃至自灭亦是一般患者所无法耐受的。故这种艾灸补泻的手法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但临床体会,艾灸的补泻确实存在。灸法的补虚与泻实,均来自于温热刺激: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感及艾绒的药理作用所形成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穴位所产生的良性调整作用,这是艾灸产生温补效果的主要因素。而艾灸的泻实作用,也与温热刺激有关,明*汪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之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指出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发散实邪和以热引热的功能,从而阐明了以艾灸之温热泻实的机理。

    艾灸的补泻与以下因素相关:

    1.腧穴的特性:艾灸要取得良好的补泻效果,还必须考虑腧穴的特性及相对特异性。部分穴位适宜于补虚,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灸百会可升阳举陷,灸神阙可回阳固脱;部分穴位则适合于泻实,如涌泉、大椎、阿是穴等。

    2.药物或衬隔物的选择:药艾条中药物的组成不同,或施灸所用衬隔物的不同,也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如补虚常选择隔盐灸、隔附子饼灸,可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隔姜灸可治虚寒病证。常用于泻实的有:隔蒜灸可消肿、拔毒、定痛;隔甘遂灸可用于治疗小便癃闭;隔巴豆灸可用于治疗食积、腹痛等。总之,在隔物灸中,补泻效果的产生与衬隔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有密切关系。在药艾条中则与艾条中卷入的药物之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3.机体的功能状态:艾灸在不同的人体功能状态下,可产生不同的作用而出现补和泻的不同效果。如机体处于虚弱状态时,艾灸可以补虚;机体处于邪实状态时,艾灸起到泻实、清热的作用,这一点与针刺补泻产生条件是相同的。

    收稿日期 1999-05-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