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36891
抗结核药物对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9期
     作者:胡长征 司徒国源

    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传染病科(529071)

    关键词:慢性HBV感染;抗结核药物 肝功能;肺结核

    广东医学990925 【摘要】 目的 了解抗结核药物对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的不良影响。方法 对住院的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110例和单纯肺结核患者120例实施短程化疗方案(2SHRZ/4HRE),动态观察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变化并随访至疗程结束后6个月。结果 原先肝功能正常的HBsAg阳性患者,大多数(81.8%)在治疗过程中均能保持肝功能正常,而18.2%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符合药物中毒性肝炎。停抗结核药后,治疗组ALT平均复常时间为24.4±17.7 d,对照组为17.1±13.8 d(P<0.05)。结论 大多数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可以耐受的短程化疗方案。但少数患者一旦出现肝损害,恢复较慢。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肝功能。
, 百拇医药
    近年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耐药性结核杆菌感染亦相当常见,致使抗结核药物的联合应用已成为基本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大多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尤其当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时,肝毒性的表现更明显。在我国,由于高HBV感染背景的存在,临床上慢性HBV感染合并结核病的现象较为常见。对这类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时,是否会因为HBV感染的存在而更容易出现肝损害?我们观察了近4 a在本院住院接受抗结核治疗的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1994年1月~1997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共110例,其中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0.6±26.3岁。治疗前肝功能生化正常,符合文献HBsAg携带者诊断标准[1]。入院时有肝功能异常者不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的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20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均为38.8±25.1岁。全部HBsAg阴性,入院时肝功能检测正常,亦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存在。经统计学处理,上述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与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抗结核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短程化疗方案,总疗程6个月。其中前2个月采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包括:链霉素(SM)0.75 g/d,肌注;异烟肼(INH)0.3 g/d;利福平(RFP)0.45~0.60 g/d;吡嗪酰胺(PZA)1.5 g/d;后4个月采用三联抗结核药物,包括:INH、RFP、乙胺丁醇(EMB)0.75 g/d。均为每天给药1次。

    1.3 肝功能检测方法 全部病人在开始应用抗结核药物之前检测肝功能1次,治疗开始后每2周复查1次,8周后如无肝功能异常则每4周复查1次。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现肝功能异常,则每周复查1次;若出现ALT升高并大于200 U/L,或出现黄疸,则停止使用INH,PZA和RFP,甚至全部停用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护肝治疗。肝功能损害患者在抗结核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访6个月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平均年龄、ALT水平及ALT复常时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法中的秩和检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观察组110例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中20例(18.2%)在使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3例出现黄疸,11例伴有疲乏、食欲减退等症状,出现时间为用药后第2~8周。对照组120例HBsAg阴性肺结核患者中11例(9.2%)在使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1例出现黄疸,5例伴有疲乏、食欲减退等症状。出现时间为用药后第3~10周。2组大多数(83.9%)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出现在用药后第3~6周。两组均无一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ALT平均峰值为265.5±162.5 U/L,对照组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ALT平均峰值为167.7±105.8 U/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

    2.2 肝功能恢复时间 观察组出现肝功能损害的2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因为ALT>200 U/L或出现黄疸,需暂停部分或全部抗结核药物。全部患者酌情给予保护肝细胞和帮助解毒的药物,如肝安、肝泰乐、肌苷、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Vit C等,ALT平均复常时间为24.4±17.7 d,在抗结核疗程结束后6个月的随访期中,有5例患者再度出现ALT异常;对照组出现肝功能损害的11例患者中,有4例因为ALT>200 U/L或出现黄疸,需暂停部分或全部抗结核药物。11例患者给予观察组同样的护肝治疗,ALT平均复常时间为17.1±13.8 d;在抗结核疗程结合后6个月的随访期中,无一例患者再度出现ALT异常。两组患者的ALT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2.3 其他副作用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前2个月,两组患者共有3人出现关节痛,考虑与PZA有关,给予消炎镇痛类药物后疼痛缓解,均可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有2例出现眩晕,3例出现药物性皮疹,在停用SM后缓解,此后未再使用SM。两组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度流行地区,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在8%~10%左右;广东地区是全国HBV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人群HBsAg阳性率高达14.3%~25.0%[2]。结核病的发病率近年呈明显的回升态势。因此,肺结核患者合并慢性HBV感染的现象亦较为常见。大量的肝脏病理学研究表明,无症状慢性HBV感染者虽然表现为血清ALT正常,但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肝脏组织学改变,有的甚至呈典型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大多有一定的肝细胞毒性,其中以PZA,INH和RFP较为突出。因此,当对这些存在HBV现症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实施抗结核治疗时,临床医师常常担心抗结核药物会更容易引起肝损害或加重原有肝病,而目前关于如何对HBsAg阳性结核病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的报道较少[3]。近年,我国普遍推行对结核病患者应用短程化疗方案,该方案与我国传统的结核病长疗程治疗方案相比,药物的种类多而且剂量大,对肝脏的毒性也可能将随之增大。
, 百拇医药
    本文结果显示,在接受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后,原先肝功能指标正常的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大多数(81.8%)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能保持肝功能正常,顺利完成化疗方案。而18.2%(20/110)的患者在用药后第2~10周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约半数患者同时出现疲乏、食欲减退等肝炎常见症状;3例病人出现黄疸,提示肝损害较严重,符合药物中毒性肝炎。经暂停抗结核药物并给予保护肝细胞和解毒治疗后,肝功能较快恢复,ALT平均复常时间为24.4±17.7 d,并逐步恢复抗结核治疗。本组患者未出现肝功能衰竭情况。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可以耐受短程化疗方案。约1/5患者不能顺利耐受上述方案。因此,在实施抗结核化疗方案中,必须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一旦出现ALT升高,应及时应用护肝药物,必要时需暂停有肝细胞毒性的药物如PZA,INH和RFP。

    本文提示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对有肝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这可能与原有慢性肝损害基础有关。另外,HBsAg阳性患者,一旦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病情恢复通常相对较慢。随访观察表明,在停止抗结核治疗后,受肝毒性药物诱发的肝炎活动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对于伴有HBV慢性感染的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终止后,仍有必要对肝功能实施监测和适当给予护肝治疗。

    4 参考文献

    1 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

    2 彭文伟.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见:彭文伟,主编.病毒性肝炎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1

    3 邓跃志.抗结核药物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阳性病人肝功能的影响.临床内科杂志,1998,15(3):15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