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43432
三维椎体平衡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5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9期
     作者:张念希* 黄荣*

    单位:

    关键词:腰椎间盘移位;中医疗法;穴位按压;推拿

    新中医990914 1992~1997年,笔者用三维椎体平衡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5例中,男218例,女187例;年龄14~72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年;突出部位:L3~430例,L4~5185例,L5~S1 135例;双间隙39例,三间隙16例。

    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患者俯卧特制复位床上,行全身放松手法,即脊背、腰臀、下肢有关穴位行按、、揉、拨、振、弹等,双手拇指从胸椎至尾椎华佗夹脊穴有节律地用力反复推压约5分钟。

    2.1 牵抖法 患者双手抓住床头,两助手在两侧推顶患者腋下;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掌根重叠按压患椎棘突旁或压放射痛最明显处;脚端两助手各提握踝部,逐渐用力过伸牵引,双下肢拉起后伸呈45°斜角,腹部离床面约20~25cm,持续牵抖,着力点刚好落在突出的椎间盘处。

    2.2 按压法 牵抖过程中医生用拇指或掌根用力猛向患椎健侧内下方按弹患椎棘突,用力透达深部组织,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

    2.3 腰椎定点双旋法 患者取端坐位于一独木凳上,医生坐于患者身后,用拇指触摸弄清偏歪之棘突,标记后,医生以一手自患者侧胁下伸向前,手掌压于颈项,拇指向下,余四指扶健侧颈部稍前屈。助手帮助固定患者骨盆;医生另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凸出侧。患者身体向前屈60°~70°;医生用扶颈之手向患侧弯曲并外旋45°,在最大侧弯外旋时将患者躯体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另一手拇指顶向健侧上方,即可听到“喀啪”腰椎移动响声,指下有棘突移动感。然后,助手仍固定骨盆。医生换手,拇指压住健侧棘突一侧,嘱前屈60°,另一手从健侧胁下绕颈按压,向健侧弯曲并外旋45°,旋力比患侧稍轻。然后再在脊柱双侧自上而下施软组织松解手法5~10分钟。施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3天,流质饮食,腹部按摩。若有腹胀者服木香顺气丸。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活动自如,直腿抬高70°以上,可恢复原工作或劳动)291例,显效(腰及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腰屈伸轻度受限,或仅有小腿外侧及足背侧轻度麻木不适感,可从事一般工作)101例,好转(腰腿痛明显减轻,可从事轻工作)10例,无效(腰腿痛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功能无好转)3例。

    4 讨论

    正常时脊椎的三维力处于平衡状态,当外力作用或局部结构发生变化时,腰椎三维平衡力状态破坏,导致椎间盘突出。牵抖作用与后伸使椎间隙前宽后窄,对髓核突出物产生向前挤压作用,促使其回纳;另一方面,松解局部粘连,缓解腰部肌肉紧张或挛缩;病变的腰椎及侧隐窝通过牵引的作用其间隙扩大,增大了神经通道,使髓核突出物离开神经根,解除压迫;有助于纠正患盘倾塌所产生的解剖位置改变,使半脱位的后关节复位,恢复正常关节应力,通过解除神经根压迫、刺激及粘连,可消除静脉瘀滞,改善循环与代谢,无菌性炎症逐渐消失。牵拉脊柱,肌肉痉挛解除,椎间盘内压降低,有利于手法按压,在牵拉一瞬间,使患椎间隙加宽,形成负压吸引突出髓核,加之医生的推压及后纵韧带紧张和患盘纤维环在过伸时产生的回缩力,三者合力使其回纳。旋转法的前屈侧弯旋转,使腰椎小关节活动幅度最大,向左时小关节作切面旋转滑动,右小关节间隙增大,椎间盘左后外侧压力增高,同时右后外侧压力减低,向右旋时则反之;并且椎间盘后外缘一侧压力减低给髓核还纳创造条件,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紧张、扭转和牵拉,可使一部分外侧不完整纤维环及尚未退化的突出髓核还纳或部分还纳。双向腰椎旋转手法使椎间隙内所产生的正压、负压交替变化,及正、负压力方向的变化,每次手法后脊柱恢复原位,压力减低的一侧产生正压,又可能将已还纳的髓核再次挤出,正负压力反复,髓核反复受到挤压而变位或变形,从而使神经根减压,症状改善较单侧旋转更为明显。整个操作过程,对病变骨骼进行整复,从而达到髓核还纳(或部分还纳)、矫形、缓解压迫、营养神经的目的。

    (收稿日期:1999-03-09), 百拇医药(张念希* 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