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47364
急性脑血管病泌乳素变化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0期
     作者:顾群 蔡云祥 孙伟辉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泌乳素;多脏器功能衰竭

    现代康复991021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ACVD)泌乳素(PRL)分泌情况,以判断预后。方法:38例ACVD病人为观察组,设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PRL水平。结果:ACVD发病早期PRL水平最高,其后逐渐下降,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时(MOF)增高更明显。结论:PRL可作为ACVD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并发MOF的客观指标。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496(1999)10-1196-01

    1 材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对象 ACVD组共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13.1)岁,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证实。根据病史、体检及CT结果分为脑梗塞组22例,脑出血组16例,按照陈德昌等提出的MOF诊断标准(评分法)[1],ACVD并发MOF共8例。其中脑梗塞并发MOF3例,脑出血并发MOF5例,所有患者无内分泌、肝、心、肾疾病病史,并除外各种其它急慢性疾患和受孕期、哺乳期妇女。对照组: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均无心、脑血管病史及内分泌病史,经查体及检验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在正常范围内者。

    1.2 方法 受试者于晨起空腹静脉采血2ml,常规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放免检测项目:PRL水平检测采用双抗体法,放免分析药盒由天津DPC提供,统计学方法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ACVD组与对照组PRL水平变化见表1,提示ACVD时PRL水平明显增高,并发MOF时增高更明显。ACVD组不同病程时PRL见表2,提示发病早期PRL水平最高,其后逐渐下降。
, 百拇医药
    表1 ACVD各组与对照组PRL水平 组别

    例数

    PRL(ug/L)

    对照组

    30

    9.55±2.71

    脑梗塞组

    18

    26.02±10.59*

    脑出血组

    12

    31.28±9.5*
, 百拇医药
    ACVD并发MOF组

    8

    41.225±7.44*

    注:脑梗塞、脑出血组病例数均除外并发MOF病例。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ACVD并发MOF与不并MOF组比较P<0.01。

    表2 ACVD不同病程PRL水平变化 病程

    PRL(ug/L)

    ≤24h

    28.35±10.4

    24h~72h

    20.2±6.18
, 百拇医药
    72h~7d

    12.05±6.09

    3 讨论

    下丘脑与腺垂体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功能单位,它起着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靶腺的“桥梁”作用,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活性具有统一完善性。ACVD过程中易发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和性腺轴[3]功能紊乱,其轴功能紊乱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有下丘脑症状体征组轴功能紊乱程度明显重于无下丘脑症状体征组。

    ACVD时神经分泌异常的机制可能是:ACVD时由于严重的脑血循环紊乱,脑结构的破坏或移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下丘脑,导致反馈调节机制紊乱使垂体激素分泌增加;颅内占位病变可使视交叉移位和旋转,脑底部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造成垂体柄及门脉血管的牵拉与损伤,有的还因灰结节下移疝入鞍膈开口内,使门脉血管在鞍膈的游离缘受压而发生垂体前叶梗塞坏死。垂体损伤后,分泌细胞的激素溢入血液使之浓度升高[3];神经递质调节障碍导致垂体激素增高,如ACVD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HT等神经递质紊乱,导致垂体激素分泌异常。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结果发现单纯ACVD患者,PRL变化有一定规律性,随着病情恢复,逐渐趋于正常。若PRL持续不恢复正常或分泌异常加剧,提示在并发MOF的可能,预后不良,由表1、2可知各疾病组比较,PRL变化脑出血>脑梗塞,ACVD并发MOF组显著高于ACVD各疾病组,因此,PRL水平明显升高与ACVD并发MOF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ACVD病情严重性及是否并发MOF的客观指标。

    [作者简介]顾群(1965-),女,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陈德昌,刘大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诊断与发病机理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1988,68(4):226

    [2]陈曼娥,王景周,琚亚非,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变调控与脑缺血-再灌流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3):129

    [3]黎元其,李玫.基底节区急性血管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泌乳素变化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2):74

    [收稿日期]1999-03-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