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10260
脾脏占位性病变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马忠堂 杨仁翠 李 丽

    单位: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2621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1173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1岁。因腹胀、乏力8个月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胀,伴全身乏力,但无明显消瘦及其他不适。症状呈进行性加重,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无异常变化。否认既往有传染病史。查体:T 36.5℃,P 76次/分,R 20次/分,BP 15/11 kPa(113/83 mmHg),体重62 kg。神志清,精神好,营养良好,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律齐,无杂音,肺呼吸音正常,左上腹部膨隆,无胃肠型及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未触及,脾右缘超过前正中线4.0cm,下缘达脐下5.0cm可扪及,质硬,边缘清楚,表面呈结节感,较固定,无压痛及波动感,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 百拇医药
    辅助检查:血常规中Hb 116g/L,WBC8.0×109/L,N 0.825,L 0.175,血小板(Plt)40.0×109/L,血沉(ESR)11mm/h。B超:脾脏体积增大约35.1 cm×30.0 cm×10.9 cm大小,内回声不均质,布满大小不等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及液性暗区,肝胆、胰及双肾未见异常。CT: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其内示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

    2 术前讨论

    住院医师:本例特点为(1)发病8个月,表现为单纯腹胀、乏力,而无明显消瘦、脾亢及消化道症状;(2)既往无特殊病史;(3)查体:巨大脾,质硬,边缘清楚,表面呈结节感且较固定;(4)B超及CT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邻近脏器无明显病变及病灶浸润。现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是,结核、寄生虫病、囊肿、肿瘤,若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另外,治疗方案如何,也请上级医师指导。

    主治医师:依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排除结核、门脉高压症及寄生虫病的可能。病变局限于脾脏,8个月内迅速无痛性肿大,伴乏力,邻近脏器无明显病变,Plt40.0×109/L,考虑原发性脾肿瘤的可能性大。为明确肿瘤性质,可否行脾脏穿刺活检。
, 百拇医药
    副主任医师:行脾脏穿刺活检来确定肿瘤性质不妥,对该病人穿刺危险性较大:(1)易引起外伤性脾脏或肿瘤破裂;(2)若为恶性肿瘤易引起腹腔内种植转移。依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目前诊为脾脏原发性肿瘤成立,临床极少见,恶性肿瘤不排除。患者目前身体情况较好,病变局限于脾脏,邻近脏器未累及,故手术探查很有意义:(1)切除病变,防止脾功能亢进;(2)明确病理诊断;(3)指导下一步治疗。

    3 后记

    术中见脾脏明显肿大约35.0cm×30.0cm×10.0cm大小,质硬,界限清晰,表面结节样改变,脾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仅与大网膜左缘粘连,行脾脏切除术,清扫脾门淋巴结,切除部分大网膜。病理报告:脾脏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4 讨论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极罕见,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为血管肉瘤,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脾脏迅速肿大及左上腹痛,脾质地硬,表面呈结节感,难推动是其与一般脾肿大性疾病的显著区别。患者多有消瘦、纳差、乏力、贫血等症状,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肿瘤体积不一定比有症状者小。后期多伴有脾功能亢进。恶性淋巴瘤病程中半数以上累及肝脏、脾门及腹腔淋巴结。肿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脾脏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中以血管肉瘤多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一般诊断不难。B型超声波检查常表现为脾脏内有不均低回声或伴液化灶的混合性肿块,易误诊为脾脓肿。CT表现为脾肿大,脾内低密度不规则病灶。血管造影在区别脾脏良恶性肿瘤上很有意义,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的血管狭窄、中断、移位及杂乱的新生血管。B超及CT可了解病变的形态、大小,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及肝、腹腔淋巴结有无累及,对术前诊断及手术准备有重要价值。脾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原则为完整切除脾脏并防止其破裂,同时切除与肿瘤相连的组织器官,如肝左叶、胰尾、横结肠等,清扫脾门淋巴结,如无胰腺损伤则不作引流。术后辅以化疗,放疗等治疗。巨大脾肿瘤难以手术切除者,可考虑行脾动脉栓塞化疗,对晚期患者,也应尽量行“肿瘤细胞缩减术”。因脾脏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肿瘤破裂,对脾脏恶性肿瘤生存率的提高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