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 叶天士
编号:10229525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张志强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中医医院(325000)

    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

    湖北中医杂志991104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

    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
, 百拇医药
    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肾阴不能滋养肝阳,阳气失所御制便亢而生风。人届中年以后,肾水渐亏,肝失所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在七情、劳倦、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亏更甚,不能涵木,肝阳上越,蒙蔽清窍,由是猝昏跌仆、僻、不遂诸证乃作。

    叶氏认为,中风病人的病机是“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火上冒,乃上实下虚之象”。上实,症见面赤火升、眩晕耳鸣、烦躁失眠、手麻肢颤、口眼斜、甚则昏仆等;下虚,症见腰膝酸软,身若浮云,或痿不能行走。

    2 因证而治,重固本而不废治标

    唐宋以前医家认为,中风属体弱营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治疗动辄用祛风之剂,中血脉者用大秦艽汤,中腑者用小续命汤,中脏者用三化汤等。金元时代,刘、李、朱三家病因立论不同,治疗亦各有所异,但都不废风药。至明代张景岳创中风“非风”论,首选风药才遭非议。叶氏大胆创新,认为中风“但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则。中风是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叶氏治法重在固本,以滋补、育阴、涵濡的方法扶持阴分之不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叶氏力倡甘味养阴以制阳亢、熄内风,主张“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以滋补肝肾之阴为第一要义,填真阴之本以潜浮越之阳。叶氏所列医案,固本者比比皆是,但叶氏也不废治标证。在兼顾标本之时,常取标本同治之法,在培本滋肾的基础上或平肝阳,或清痰火,或通经络;在标重于本时,急则治其标,立法不拘一格。
, 百拇医药
    由于肝阳化风同肝与其他脏器之间正常关系失调有关,所以叶氏虽强调中风多属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但也不忽视因土衰木横、营卫亏损、肺失治节等原因引起的肝风内动。

    3 遣方用药,变化灵活

    叶氏善用名方,对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致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者,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予虎潜丸、固本丸、复脉汤之类;对阴阳并损,无阴则阳无以化者,治以温柔濡润之通补,予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对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击所胜者(如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治以六君子汤、玉屏风散、茯苓饮、酸枣仁汤之属;有后遗症者,治以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闭证开窍用至宝丹,脱证回阳以参附汤。

    叶氏认为,肝为刚脏,肾脏恶燥,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柔润之剂“不致伤血,具有熄风功能”。在用药技巧上,总是以至静阴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养肝阴药常用生地、白芍之类,补肝虚常用当归、枸杞子之类。叶氏在补肾虚时还细辨其真阴、真阳。真阴虚者,药用熟地、何首乌、玄参之类。对阴中之真阳虚者,叶氏认为:“凡此肝肾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主,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身”,常用肉苁蓉、枸杞子、巴戟之类。如见阴中之真阳虚,若用附子、桂枝等气味浓重、辛热刚燥之品,既耗液伤津,使阴血更亏,又助阳化风,有抱薪救火之嫌。

    叶氏用药并非一味强调滋补而不他顾。叶案中,在“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的同时,常用“介以潜之”,潜阳介类药常用龙骨、牡蛎、生石决明等。“介类”与“有情”合用,不仅能使肝肾得以补益,又使既补之精因介类固摄而不致重泄,起到填精补髓、潜阳固摄的作用。叶氏也常酌情选用清肝熄风化痰之品,如菊花、天麻、石菖蒲等,标本兼顾。用药通常达变,十分灵活,颇值临床借鉴。

    (收稿日期:1999-07-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