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50122
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特点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1999年第11期
     作者:王 凯 黄 平 陈 丰 须 瑞

    单位:王 凯 黄 平 陈 丰 须 瑞 北京解放军305医院,100017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深穿动脉闭塞所致脑缺血性硬化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深穿动脉闭塞所致脑缺血性硬化,最终形成直径<15mm大小的腔隙,在老年人中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少数病例甚至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仅在体检CT扫描时被发现。我们观察了近几年住院的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共120人(多数为初发病人)。现将临床及头颅CT特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住院的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共120人,诊断符合第三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标准[1]。发病年龄60~86岁,平均67岁,男性76人,女性44人,发病后入院时间6小时~7天不等。合并高血压病史者87例(72.5%),病程5~30年,有糖尿病者24人(20%),有心脏病史32人(26.6%)。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全部病人入院后由神经内科专科医生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并请眼科医生检查眼底。全部病例均经美国GE全身CT扫描机证实腔隙性脑梗塞,少数病人同时做了头颅MRI检查。

    2 结果

    120例患者临床症状多数较轻,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肢体麻木、行走困难,少数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压高,差异较明显,有96例(80%)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见表1。

    表1 老年急性腔梗的临床特点

    头晕头昏

    肢体麻木

    失语
, 百拇医药
    偏瘫

    意识障碍

    眼底异常

    人数

    106

    88

    37

    43

    22

    96

    百分比

    89%

    73%

, http://www.100md.com     31%

    35%

    18.2%

    80%

    头颅CT扫描显示两侧多发小病灶居多,以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最多,真正具有占位效应的不多。同时显示脑白质病变的32例(26.6%),脑萎缩18例(15%)。见表2,表3。表2 老年急性腔梗的病灶部位

    基底节

    放射冠

    半卵圆中心

    内囊

    丘脑

    外囊
, 百拇医药
    脑干

    脑叶

    人数

    52

    23

    15

    5

    7

    5

    5

    8

    百分比

    43%

    19%
, 百拇医药
    12.5%

    4.1%

    5.8%

    4.1%

    4.1%

    6.6%

    表3 老年急性腔梗的患侧分布

    双侧

    多发

    单发

    右侧

    左侧

    人数
, http://www.100md.com
    83

    85

    41

    35

    37

    百分比

    52.5%

    70.8%

    34.1%

    29.1%

    31%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的概念是1965年由Fishr[2]首先提出的,最早的研究大多在尸体上进行。近几年随着CT及MRI成像技术的发展,很多微小的非责任病灶已经很容易被发现。此项成果的应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脑梗塞提供了巨大帮助。腔隙性脑梗塞一般占同期脑梗塞病人的50%左右[3],以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见。
, http://www.100md.com
    文献报告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发病率为45%~94%[4],本组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合并有高血压的占87例(72.6%),而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者96例(80%)。说明控制高血压、延缓动脉硬化对降低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组120例病人CT示脑白质病变32例(26.6%),该病变主要位于脑室周围的深部,其侧支循环很少,因此很容易受到缺血的影响,从而最终导致脱髓鞘改变。高血压可致颅内小动脉和深穿支动脉的增厚及玻璃样变性[5],所有这些既增加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也可导致血管性痴呆。

    头颅CT所显示的病灶部位大多分布在颈内动脉供血系统支配的区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的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等,病灶较分散。而脑叶、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很少,此也可能与头颅CT扫描的分辨率低有一定关系,由于病灶范围相对较小,有些散在病灶又并非新发的责任性病灶,甚或是陈旧的非责任性病灶,因而所致的临床表现常不很典型,所以预后大多较好。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王新德.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

    [2]王祖英,刘忠岩.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及CT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2):121.

    [3]Weisfeug LA.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of stroke ,especially Lacunar. Stroke,1988,19:1071.

    [4]You ,Mcnel JJ O'Malley HM, et al .Risk factor for lacunar infarction syndrome.Neurology ,1995,48:1483-1486.

    [5]Bamfora JM,WardoomCP.Evolution and testing of the lacunar hypothesis.Stroke, 1988,19:1074.

    收稿:1999-02-10

    修回:1999-07-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