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52603
“通腑茶”袋泡剂与汤剂比较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马显训,王德明,曾永纯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关键词:通腑茶;袋泡剂;汤剂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111 袋泡剂是近几年研究开发的新剂型。将药料经处理后装于特制的纸袋中,应用前浸入沸水中5min~15min即可服用药汁。它具有溶出快、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此袋泡剂是全生物药型制剂,由大黄、番泻叶等组成,取原汤剂处方量1/5~1/3药材加工制成。用于治疗便秘,临床疗效显著。为探索以袋泡剂代替汤剂的根据,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1 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采用CS-930薄层扫描仪,测定波长为单波长440mm,狭缝为1.2×1.2nm,锯齿描;以大黄素为标准品;袋泡剂与汤剂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游离大黄素袋泡剂的含量为汤剂的2倍,结合型大黄素袋泡剂的含量为汤剂的3倍以上。
, http://www.100md.com
    表1 各样品TLC、S结果 剂 型

    药材重量(g)

    斑点大黄素含量(ug±sd)

    cv%

    样品大黄素含量(mg/100mg)

    袋泡剂

    总大黄素(水解)

    14.164

    0.48±0.005

    1.0

    84.7

    游离大黄素(未水解)
, 百拇医药
    14.415

    0.59±0.003

    1.4

    25.0

    结合型大黄素

    59.7

    汤 剂

    总大黄素(水解)

    16.195

    0.39±0.029

    7.4

    30.3

    游离大黄素(未水解)
, http://www.100md.com
    15.537

    0.32±0.012

    3.8

    12.4

    结合型大黄素

    17.9

    2 蒽醌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采用薄层层析法,以大黄素为对照品;在完全相同条件下点样、展开。结果表明,汤剂和袋泡剂在不同极性的溶剂和展开条件下,在紫外线灯下所显示的荧光斑点,其数量、大小、颜色计Rf值基本一致,提示其化学成分基本一致。

    3 袋泡剂浸出率的测定

    采用“减重法”将袋泡剂分组,以沸水中浸湿后立即取出及煎煮30min后取出,设其浸出率为0%及100%,其余沸水浸泡不同时间。结果表明,“通腑茶”袋泡剂进出速率前5min最快,接近80%,15min后接近90%,揭示病人可在保温杯中用沸水泡15min服用,必需时同法再泡1次。
, 百拇医药
    4 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采用“减重法”。结果表明,在完全相同条件下,水溶物的浸出率袋泡剂为43.9%,汤剂为23.1%。

    5 PH值的测定

    用25型PH计测定。“通腑茶”袋泡剂与汤剂的PH值基本一致。

    6 对大鼠在体大肠内容物推进的影响(结果见表2)表2 “通腑茶”汤剂与袋泡剂对大

    鼠在体大肠推进炭末的影响 组 别

    n

    剂量(g/kg)

    炭末推进百分率(±s)
, http://www.100md.com
    生理盐水组

    6

    7.5

    0.54±0.02

    汤 剂 组

    6

    0.75

    0.87±0.04

    袋泡剂组

    6

    0.75

    0.83±0.04

    注:#P>0.05汤剂与袋泡剂比较:#P<0.01袋泡剂与生理盐水比较。 以上表可见,袋泡剂能显著增强大肠内容物的推进作用,其作用与汤剂无显著差异。

    以上研究揭示“通腑茶”处方可以用袋泡剂代替汤剂,剂量为每晚睡前1袋(即汤剂的1/5~1/3用量)。

    袋泡剂之所以优于汤剂是由于袋泡剂颗粒粒径小,表面积大,其成分易于扩散浸出且不会因温度太高或受热时间过长,而使蒽醌成分损失。

    (收稿日期 1999-06-02 修回日期 1999-07-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