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07392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12期
     作者:蒋新颜

    单位: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223002)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1261 小儿颅脑外伤比较常见,但由此引起的脑梗死则较少见。本文对我院1992年~1998年经CT检查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4例,就CT特征和临床诊断作简要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4例患儿,男9例,女5例,年龄9个月~7岁,2岁以内10例。14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及伤后出现肢体偏瘫,其中2例出现颅内高压及昏迷。所有患儿均在伤后24小时内作首次CT检查,首次检查发现梗死灶者3例,伤后1~2天复查发现病灶者7例,余4例在伤后2~3天再次复查发现病灶。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头颅CT扫描,未做增强检查。

, 百拇医药     结果

    一、CT表现:(1)腔隙性脑梗死12例。12例扫描发现14个病灶,均位于基底节-内囊区。病灶单侧性10例,双侧性2例,表现为小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2例伴有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灶最大径均小于1.5cm,边界较清楚,CT值8~22Hu,无占位效应。(2)大面积梗死2例,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呈扇形低密度影,占位效应较轻。按血供分布,1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二、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1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3例伴有中枢性面瘫及言语不清等,2例出现颅内高压及昏迷。经降颅压、抗凝、营养神经、高压氧等治疗,多数在20天内有明显好转。1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儿均获痊愈,病程1~6个月,其中5例于伤后半年复查CT,均见原梗死灶范围缩小、密度更低、边界清楚,已形成软化灶。2例大面积梗死患儿最终治疗无效死亡。

    讨论
, 百拇医药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比较少见。但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有关报道已日渐增多。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主要为多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区的腔隙性梗死灶,本文14例中有12例为发生于基底节-内囊区,直径小于1.5cm的梗死灶,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有2例大面积梗死,1例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右侧大脑半球扇形低密度,1例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致左侧大脑半球低密度。复习国内有关文献,此种表现较少见。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典型者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颅脑CT检查综合判断确诊不难。本文14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后出现肢体偏瘫等(伤前均无任何神经系统受损表现),说明梗死是由外伤直接造成的。关于梗死灶的CT最佳显示时间,沈天真等认为为伤后1~6天内。本文14例均在外伤后3天内检出梗死灶,其中11例为伤后1~3天复查时发现病灶,可见,对小儿外伤后出现偏瘫,首次CT检查无异常发现,CT复查则十分必要。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一般都为伤势较轻的闭合性损伤,多无成人脑外伤常见的血肿、水肿、弥漫性脑损伤征像,形成的梗死多为腔隙性,临床预后良好。本文1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经治疗均获痊愈。另2例外伤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致大面积梗死,患儿除偏瘫外出现颅内高压及昏迷,病情进展快,虽经积极抢救治疗,但效果不佳,最终死亡,说明此类病人预后极差。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脑梗死相同,但CT检查可以明确小儿外伤后引起偏瘫的原因,即可以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又可以明确病灶的部位、范围及性质,这对指导治疗、提示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本病需与一些引起基底节区低密度病灶的病变相鉴别,如:烟雾病、胶质瘤、脑脱髓鞘病变、脑脓肿、肝豆状核变性、脑型脚气病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