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39707
“脾”与药动学的关系:理论和实验依据
http://www.100md.com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任平 黄熙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关键词:药物动力学;药理学;脾虚证;中西医结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991224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R912

    Subject headings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logy; Spleen deficiency patter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1 概述

    20+a来,在中医“脾”、“脾主运化”及“脾虚证”本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脾主运化”,有类似西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脾虚失健运,就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功能的异常:纳差、上腹饱胀或疼痛、肠鸣腹泻等;对脾虚证本质较为敏感、特异和公认的客观指标是:小肠木糖吸收功能和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餐后胃电波参数降低[1,2].但目前这些进展均为病理指标和药效学方法的研究,均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角度探讨脾虚证本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是现代药理学的分支,是以人和动物为对象,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学模型定性、定量地描述机体对药(营养)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动态过程[3].研究前沿表明,现代医学的疾病与PK相结合的研究十分活跃,1990年日本田中茂等首次测定了不同证的血药浓度[4],1991年黄熙提出了将证与PK结合研究的假说——“辨证药动学”[5];以该假说为指导,我们对脾虚证与PK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6-8],力图在这一空白交叉地带,为脾虚证本质和PK的研究开创一条新途径.
, 百拇医药
    2 理论依据

    脾主运化,既运化营养物,又运化药物;即:中医的脾“主管”药物在体内的命运(PK),脾之运化主管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PK),当然,脾失健运就会出现特征性的PK(病理生理状态下的PK);“脾主/失运化”与PK的生理、生化意义,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定性、定量的动态表现形式密切相关.PK既是药物又是营养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变化,它与其他如化学动力学等概念不同,它把药物视为治病或有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其动力学特征与用药机体有关;遗传基因的组成不同可构成不同的个体PK特征,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不同可得出不同的PK参数,作为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靶部位胃肠尤对PK影响重大[9].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脾主运化”与PK,两者概念近似,研究对象相同,又各有所长;前者富有哲理又高度概括,后者则以其整体、综合和动态见长.

    “脾虚失健运”与病态下PK的机制,均与胃肠状态、肠道菌群、酶系统等密切关联.长期以来,对于“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既缺乏有特征性的较全面系统的客观描述,同时更缺乏上升到理论高度、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的对其整体规律的认识.同样PK也存在不足:缺乏一套完整理论,能一元性地较全面地解释PK特征的生理、生化意义及病理生理机制.将中医“脾”与PK结合起来研究,发挥两者互补和相容性,在用“脾主运化”和“脾失健运”较好地、一元性地解释药动学的生理与病理机制的同时,可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参数的生理状况和病理生理特征,高度概括“脾虚失健运”的整体规律.
, http://www.100md.com
    3 实验依据

    1994年我们发现[6,7],脾虚大鼠与非脾虚大鼠的川芎嗪(TMPP)药动学特征不同,前者表现为:TMPP在体内的空间处置状态由双室变为单室模型、药物浓度值增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增强,且与脾虚时所表现出的血液流变学、 肠道菌群等的异常改变有关.1997年我们又进一步发现[8],脾虚大鼠异常的TMPP药动学特征与脾虚大鼠血浆和肠组织中胃动素(MOT)的含量异常有关,补脾经典方四君子汤对此有调正作用.我们新近的研究发现甘草甜素的血-药时曲线和药动学参数在“脾虚证”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间、不同脾虚程度模型大鼠间存在显著差异(待发表资料).

    以往所有证本质研究均遵循一种模式:用西医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寻找判断脾虚证的客观指标,进而观察某药物脾虚证的这些病理生理学客观指标的调正.即用西医学的理论和观点释义中医脾虚证的机制和科学性.这种模式在中西医并存的今天是非常自然,也是必然的,其对阐明中医证本质、指导中医药临床有着重要作用.而我们的上述研究则一改这一模式,从机体作用于药物的角度认识脾虚证本质,并通过这一研究概括性地认识脾主运化和脾失健运在PK方面的一些规律性.
, http://www.100md.com
    4 展望

    中医非常强调“胃气”,认为其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临床上常把有无“胃气”作为判断药(食)物能否起作用的一个关键.这表明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这与现代医学的“疾病PK”的观点类似:不同的机体状态对药物的处置是不同的,可通过不同的PK参数表现出不同的药(食)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将脾虚证本质与PK结合研究,一方面用中医脏腑理论研究PK,拓宽了现代药理学内涵;同时用PK方法研究脾虚证本质,开创了一条证本质研究的新途径,这是“以药测证”研究的一种全新方式.

    通讯作者 任平

    参考文献

    1 张万岱.加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3

    2 危北海.中医治疗慢性胃肠病的研究进展.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75
, 百拇医药
    3 刘泽培.药物相互作用——原理和生化基础.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74-107

    4 田中茂.血中浓度测定法对汉方剂的“证”与疗效决定法的开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0:58

    5 黄熙,马援,蒋永培,夏天,任平.“证治药动学”假说的科学依据与前景.见:陈可冀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第1版.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1:207-216

    6 黄熙,任平,文爱东,夏天,臧益民,宋岭,牛国保,王跃民,蒋永培.脾虚大鼠的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特征与血液流变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59-161

    7 任平,黄熙,马援,文爱东,臧益民.脾虚血瘀大鼠肠道菌群和川芎嗪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初探.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40-42

    8 任平,黄熙,蒋永培,文爱东,宋国增.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动素及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5-47

    9 徐叔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332-1400

    收稿日期 1999-08-11 修回日期 1999-11-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