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52627
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鲜动物药蛇毒制剂疗效的初步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刘玉琴 李建生 赵雪梅 顾 蓓 薛克勋 高 进

    单位:刘玉琴 赵雪梅 顾 蓓 薛克勋 高 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05;李建生 北京鲜动物药研制中心,北京)

    关键词:鲜动物药;蛇毒;小鼠子宫颈癌;转移;肿瘤复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213 摘 要:目的:建立实验性手术切除原发瘤后局部肿瘤复发及转移模型,在建立模型基础上,将鲜动物药蛇毒制剂进行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探索。方法:用小鼠子宫颈癌(U14)移植瘤,移植于小鼠爪垫皮下,在不同时间切除原发瘤,找到复发转移高最高的时间。在以上基础确定以第10d为切除合适时间;在移植肿瘤第10d切除原发瘤后,进行不同剂量蛇毒制剂治疗的探索。结果:原发瘤切除时间以8~12d为转移率最佳时间,故确定为第10d切除原发瘤为好,不同蛇毒剂量组实验证明,以高剂量组200mg/kg体重,中剂量组100mg/kg体重,抑制转移率相似,但中剂量组对肺转移抑制率最高。结论:建立了一个动物肿瘤复发转移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抑制打下了基础。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R28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250(1999)12-0064-03

    金龙胶囊是鲜动物药,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有扶正(增强免疫功能)祛邪(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有一定抗转移作用[1]。蛇毒是金龙胶囊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肿瘤患者在西医医院里经过了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后,仍有残留肿瘤细胞,并有复发可能的患者,才借助于中医药治疗。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建立模拟临床的肿瘤有复发可能的动物肿瘤模型,以此模型为对象,观察蛇毒制剂(以银环蛇、五步蛇等的蛇毒)对肿瘤复发转移抑制作用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1 瘤源及动物

    实验所用瘤株是小鼠子宫颈癌U14[2],由本室自建的瘤株在液氮内保存备用,所有宿主动物为近交系615小鼠,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二级实验动物——动字京第9202M19号)。
, http://www.100md.com
    2 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以1×105个U14瘤细胞接种于615小鼠左侧后肢爪垫皮下,共接种小鼠15只,不同时间切除原发瘤,每次5只,切除后留动物存活继续观察至肿瘤移植后23d,全部处死,取局部淋巴结、肺及切除的原发瘤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转移复发的情况。确定原发瘤已切除,而又能引起复发转移的动物模型。

    3 蛇毒干粉呈黄色结晶状,易潮解,每次临用时用生理盐水配成混悬液使用,为鲜动物药,由北京鲜动物药研制中心研制及提供。

    4 蛇毒制剂急性毒性实验

    选用昆明系小鼠,将蛇毒干粉以蒸馏水配制20mg/ml的悬液,用时摇匀。

    4只小鼠按蛇毒100mg/kg体重剂量灌胃,连续用药3d,观察动物7~14d,另用3只小鼠以200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连续给药3d观察同上。
, 百拇医药
    5 蛇毒制剂对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

    利用前述实验所确定的动物模型,以小鼠子宫颈癌(U14)腹水瘤细胞5×105/只移植于615小鼠左侧爪垫皮下,共72只小鼠。肿瘤移植后10d,切除原发瘤,然后随机分为6组,进行实验。

    Ⅰ组:高剂量蛇毒组:蛇毒用量200mg/kg体重。于截肢后每天灌胃1次,共13只小鼠。

    Ⅱ组:中剂量蛇毒组:蛇毒用量100mg/kg体重。于截肢后每天灌胃1次,共13只小鼠。

    Ⅲ组:化疗组:用环磷酰胺(CTX)做阳性对照,共10只小鼠。

    CTX用量40mg/kg体重,截肢后开始给药,隔日腹腔内注射(ip)1次给药。

    Ⅳ组:增效组:5mg/kg体重CTX,隔日ip用药与每日中剂量蛇毒同时用,共11只鼠。
, 百拇医药
    Ⅴ组:低剂量化疗组:用CTX5mg/kg体重隔日ip用药,共7只小鼠。

    Ⅵ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N.S)等体积灌胃,共9只小鼠。

    所有动物于接种肿瘤后26d处死,取肺,双侧腹股沟和窝淋巴结Bouin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6

    本公式按瘤重抑制率计算公式制定[3]

    结果与讨论

    1 蛇毒制剂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只小鼠给予蛇毒100mg/kg体重连续口服3d,观察7d~14d,小鼠未见任何不良反应。3只口服200mg/kg体重小鼠,观察7d~14d也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表明该蛇毒在临床病人用量的100~200倍的情况下,未查见急性毒副作用。
, 百拇医药
    2 肿瘤复发转移模型的建立

    不同时间切除原发瘤,23d时各组动物复发转移情况(见表1)。

    表1 原发瘤切除时间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切除时间(d)

    淋巴结转移(%)

    肺转移

    5

    20%(1/5)

    20%(1/5)

    8

    25(%)(1/4)*

    75%(3/4)
, 百拇医药
    12

    20%(1/5)

    40%(2/5)

    注:*本组5只小鼠中途死亡1只,到23d时只有4只。 由表1可见,局部淋巴结转移较稳定(维持在20~25%),未见随原发瘤带瘤时间延长而增加。而肺转移随原发瘤带瘤时间延长至8d时,转移可达75%,而12d时又有所下降。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8d~10d切除原发瘤,可获得较高复发转移率,适于肿瘤复发转移防治的研究。至于为什么12d切除原发瘤,复发转移率会有所下降,可能与宿主在此阶段体内免疫力较强,对残存肿瘤细胞杀伤作用较强有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蛇毒对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

    全部小鼠10d时切除原发瘤,按以上材料方法中介绍分组实验,于接种瘤细胞后26d时即手术后16d全部处死。由于本模型为双向转移模型[3],故将淋巴结和肺转移情况分别计算,其结果见表2。
, 百拇医药
    从表2可见,10d切除原发瘤,对照组88.9%的动物可因残存在体内的肿瘤细胞复发而形成肺及淋巴结转移。环磷酰胺治疗可杀死大多数的残存肿瘤细胞,大大降低肿瘤在体内的复发转移率仅为20%,抑制转移率为77.6%。低剂量化疗组也明显降低了残存瘤细胞的总转移率为42.8%总抑制转移率为51.9%。高剂量蛇毒制剂治疗可以降低残存肿瘤细胞的在体内复发转移率(转移抑制率可达30.9%)。中剂量蛇毒治疗抑制肺转移率更高,可达65.5%,但总转移率与高剂量组相同。低剂量化疗与中剂量蛇毒联合应用,肺转移复发率为45.5%,抑制肺转移率为49%,但总转移抑制率为28.5,不如分别应用疗效好。但两者联合应用对肺的复发转移抑制作用与单独使用疗效相似,抑制转移率为49%。中、高剂量蛇毒制剂对淋巴结的复发转移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如化疗组效果好。本实验结果显示,建立了一个可用的肿瘤复发模型,利用该模型探索了蛇毒制剂对实验性手术切除原发瘤后,对转移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效果,对今后鲜动物药的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提供了有用的基础资料。

    表2 各组肺及淋巴结转移分布表 分 组
, 百拇医药
    动物数

    淋巴结转移

    %

    抑制转移率

    %

    肺转移

    %

    抑制转移率

    %

    总转移率

    抑制转移率

    %

    对照组
, 百拇医药
    9

    88.9(8/9)

    88.9(8/9)

    88.9(8/9)

    化疗组

    10

    20 (2/10)

    77.6

    10 (1/10)

    88.8

    20 (2/10)

    77.6

, http://www.100md.com     高剂量蛇毒组

    13

    61.5(8/13)

    30.9

    53.8(7/13)

    39.5

    61.5(8/13)

    30.9

    中剂量蛇毒组

    13

    61.5(8/13)

    30.9

    30.7(4/13)
, 百拇医药
    65.5

    61.5(8/13)

    30.9

    增效组

    11

    63.6(7/11)

    28.5

    45.4(5/11)

    49

    63.6(7/11)

    28.5

    低剂量化疗组

, 百拇医药     7

    42.8(3/7)

    51.9

    28.5(2/7)

    68

    42.8(3/7)

    51.9

    参考文献

    [1] 薛克勋,高进,李建生,等.“扶Ⅱ号”抑制癌细胞转移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2):37-40.

    [2] 潘启超,胥彬主编.肿瘤药理学及化学治疗.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32-437.

    [3] 薛克勋,高岩,高进.小鼠子宫颈癌U14移植到近交系小鼠后生长特征和转移规律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87,16(4):140-143.

    (收稿日期 1999—07—01 修回日期 1999—08—17)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