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52671
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赵宜军 张保春

    单位:赵宜军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 100700;张保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20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1999)12-0064-02

    1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提出背景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以其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治疗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民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200年来,随着现代西方医药学的出现及发展,尤其是西学东渐以降,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医药学对建立在观察、推理、思辩基础上的中医药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929年3月,国民党政府就提出了“废止旧医案”,虽然在全国中医药界及华侨的反对下此提案搁浅,但扬西医抑中医的现象却己出现,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 http://www.100md.com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受到了全国上下的重视,发展中医药被列入了我国宪法,中医药有了法律保护。1956年,高等中医院校的成立使得中医教育从传统的师徒授受形式转变为院校教育形式。中医高等教育的成功实施,为中医药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如此大规模的中医高等教育是史无前例的,在历史上和国际上均无经验借鉴。起步较晚的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是继承和整理数千年的宝贵遗产,挖掘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将散见于汗牛充栋医籍中的中医理论整理出来,以适应院校教育的形式。至于如何去创新发展,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革十年,文化浩劫。中医理论的发展几乎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在此时,现代医学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同时,疾病谱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某些烈性传染病的消失,新的传染病的出现,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所引起的不良生活习惯性疾病的增多,非单一系统损伤疾病的增多,以及广泛应用化学合成药物所出现的弊端等等,使现代医学在诊断水平极高的优势下,在治疗上出现了困惑。于是便转求于被他们称为“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或“整合医学”(Integrated Medicine)或“互补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的传统医药学。在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的中医学,自然便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近几年来中医学术国际交流,中医院校毕业生出国执业,学习中医留学生的日益增加等几方面,即可窥见一斑。
, 百拇医药
    在国际中医热的形势下,人们由重视中医临床经验转而注重其理论。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中医理论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使人们对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中药学的研究可以寻找物质基础,可以求证,可以比较,可以用实验结果来解释中药作用的机理,所以取得了较大进展。相比之下,中医理论的发展却较为缓慢,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中医总体水平的提高。于是,中医理论现代化便被提了出来,我们迫切希望早日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使中医早日腾飞。但如何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却困难重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这代中医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2 从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史分析中医理论的不足之处

    与其他民族医药学相比,中医药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较为公认的观点是认为中医药学有其系统理论作为指导,有关中医理论的优点在此我们不做论述,我们只是想从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史来分析影响中医理论在现代较难发展的不足之处,并藉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黄帝内经》并不是中医理论的惟一渊薮。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当时的医学经书共有7部,非只《黄帝内经》一家,当时的医学流派即异彩纷呈。但易经传世者却仅有《黄帝内经》一部,即便如此,《黄帝内经》也非一时一人之作,所以在书中便出现了不相统一的观点或理论,这为后世医学理论发展的不规范打下了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由于中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因而,在当时多学科交互研究的大形势下,中医学便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天文地理杂于其内;社会人文糅于其中。中医理论无所不包的宽泛性也为后世医学理论发展的不规范打下了基础。

    《黄帝内经》以降,医家将《黄帝内经》奉为圭臬,在各承师授、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择《黄帝内经》理论之利于我者,增广推演,对于不利于我者,则似无所见。临床医学之先驱《伤寒杂病论》没有繁多的文字涉及医学理论,但自从刘完素将张仲景比为“医中之孔子”后,医家们便“莫不口伤寒、手金匾”,以方测证,以证示法,见仁见智,各有创见。不容置疑的是这种现象促进了当时医学理论的发展。但由临床经验经思辩而上升为理论的传统研究方法,使由此得出来的理论更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规范。

    下面我们选择在中医理论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金元四大医家理论特点来分析其理论难以规范的现象。刘完素以《黄帝内经》之旨为遵,阐发火热病机,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亦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六气、五志皆从火化的“火热论”。但对于疾病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从阴化寒则避而不谈。张子和认为“有一言可以该医之旨者,其惟发表攻里乎,虽千枝万派,不过在表在里而已矣。欲攻其里者,宜以寒为主;欲发其表者,宜以热为主。虽千万世,不可易也。(见《儒门事亲》)”言《内经》者,示其学有本根。但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的所有方法,对于实证之人犹可,但对于邪正盛衰的另一方面虚证之人则有虞。李东垣认为,“《内经》之旨,皎如日星。”因其生活在战乱频仍之际,由劳役饮食而伐伤脾胃之病多见,因而拓展《内经》的脾胃理论,认为脾胃不足,百病由生,遂创补益脾胃以疗百病之法。其法适用于脾胃不足之病,但对于其他脏腑病变则不能应用。李氏所创的“阴火”,虽经当今医家诠释,但至今尚无确论。朱震亨所治之病以阴虚为多见,故在《内经》“日为阳,月为阴”的基础上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力倡滋阴之法。
, 百拇医药
    从上述四个医家的学术特点来看,其创新是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与临床基础之上的,他们在某一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将他们分开来看,无一不正确,有论有据,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有效的方剂。但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其片面性,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因而难以规范统一。

    中医理论无所不包的、极为宽泛的特色是非常适合于对各具特点的人体认识,而与现代研究方法是很难融合的。但我们可以在认识中医理论特色后,来寻找适合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虽然我们很难创造一种医学模式未适合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

    3 对中医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

    在我们国家,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并存。对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其进行比较。但就研究现状而言,我国目前从事现代医学的人员是从事中医人员的十几倍,我们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在教育形式上,我们采取中西医并重,以至于有人称我们是“两个中专”的教育。
, http://www.100md.com
    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用于中医研究经费与用于现代医学研究经费的差距则更大,并且由于国家对科学研究政策的调整,减少了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强度,从而使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经费更加不足。且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难以取得共识,就进一步导致了中医理论研究课题中标困难,因而挫伤了基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使学术水平难以提高。

    现代医学的研究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可以学习,实验方法可以惜鉴,而中医研究尤其是理论上的研究却无此优势,它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此外,以一药一方治疗现代医学某一病为主流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只不过是在用现代医学的技术研究中医药,其结果只能帮助寻找新的药物,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裨益不大。长此以往,除了中医理论仍难以实现突破取得较大发展外,“废医存药或“废理论存经验”的现象迟早会出现。

    鉴于目前的客观情况,有的学者提出了未来的医药学是把西医药学纳入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新的医药学体系。也有的学者提出了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建立其形态学基础,否则中医药学将退出历史的舞台[1]。其实,盲目的乐观和过分的悲观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2]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理论现代化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认清现实,找到差距,尤其是在具体工作中尊重客观事实,不去盲目拔高实验数据,中医理论现代化终将会实现的。

    作者简介:赵宜军,男,41岁,中国中医研究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与研究。张保养,男,36岁,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天彬.未来的医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十年校庆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41.

    [2] 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5: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