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新知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08084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的适应证和术式选择
http://www.100md.com 《医学新知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郑泽霖 田力 张伟

    单位:郑泽霖(白求恩医科大学 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 长春 130031); 田力(白求恩医科大学 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 长春 130031); 张伟(白求恩医科大学 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 长春 130031)

    关键词:

    医学新知杂志000107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损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向近端蔓延,可波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病变特点为连续弥漫性结肠粘膜、粘膜下层慢性渗出性和出血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很少累及肌层和浆膜。

    1 手术适应证

    1.1 严格、系统的内科治疗无效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内科治疗为主。新药不断问世,但疗效仍然欠佳,症状难以控制,常需持续服药数月至数年。疾病的10%~15%呈连续的慢性炎症过程,80%呈周期性发作,有观察18年的大宗病例表明,经过数周至数年的缓解期,99%的患者复发。
, 百拇医药
    1.2 难以控制的严重并发症

    1.2.1 中毒性结肠扩张(中毒性巨结肠) 5%~13%溃疡性结肠炎呈暴发型,易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全身中毒症状有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毒性神经精神症状。病死率为13%~50%。肠壁因透壁性炎症反应,深溃疡波及肌层,平滑肌瘫痪,结肠特别是横结肠急性极度扩张,肠壁变薄,脆如沾湿的滤纸,血循障碍,易单发或多发穿孔,形成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化脓性腹膜炎时,病死率更高,故应把握手术时机。

    1.2.2 肠狭窄、肠梗阻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为渗出性和出血性,理论上一般不形成肉芽和瘢痕组织,因此发生肠狭窄机会较少。但临床上有6%~10%的患者因长期炎症致粘膜肌层增厚,可形成结肠狭窄并有肠梗阻。

    1.2.3 下消化道大出血 结肠炎肠粘膜的广泛损伤、充血、糜烂和剥脱是出血的病理基础,不足5%的患者可有下消化道大出血,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外科治疗。
, 百拇医药
    1.2.4 癌变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或合并结肠癌)约占该病的3%~5%,较正常人群高3~10倍。癌变危险性逐年递增1%~2%,10年以上的全结肠炎、慢性持续型患者危险性增加10~20倍。癌变可在结肠各部,但有近端分布较多的倾向,多中心性占5%~42%。病理类型以低分化癌和粘液腺癌多见。病灶呈扁平浸润灶,表现皮革状肠壁增厚,可引起肠狭窄。临床上对病程10年以上,慢性反复发作,特别是慢性持续型患者,有腹痛加重、出血、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应及时、定期行结肠镜检查以注意可能发生的癌变。

    2 手术方式选择

    2.1 全大肠切除、回肠造口术 此为传统的标准术式。切口通常在腹中线右侧5 cm,脐下4 cm,皮肤环行切开2 cm,切开腹直肌前鞘,分开腹直肌。腹壁造口直径一般为3 cm,将拟造口回肠轻柔地从造口处牵出5~6 cm,肠系膜置于头端方向,结肠旁腹膜(右侧腹壁)与回肠系膜连续缝合以关闭裂隙。腹膜、腹直肌与回肠间不缝合。围绕肠造口先缝合6针,但在缝完6针后一齐结扎,每针用1号丝线穿过回肠壁全层,再穿过与皮肤相对处的肠壁浆膜层,最后与皮肤相应真皮层缝合。结扎后肠管外翻如子宫颈状,术后即可置肠造口袋。
, http://www.100md.com
    全大肠切除术根除了全部病变,手术简单,病死率低,并发症少,如造口肠段手术及术后护理适当,皮肤可不发生严重糜烂。缺点是不能控制排便、排气,必须佩戴造口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左右男性患者可能发生性功能障碍。

    2.2 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leoreclal anastomosis,IRA) 保留骶岬距肛缘15 cm的直肠与回肠吻合,避免永久性回肠造口,易为患者接受,手术能保留直肠的贮留粪便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后3~6个月逐步适应后腹泻次数减少,每日排便3次左右,控制排便功能满意,无排尿和性功能障碍,但残留的直肠术后可能病变复发和癌变,复发率为10%~15%,癌变率术后20年为6%,30年为15%。

    2.3 全大肠切除、可控性回肠造口术(回肠造口近端加建Kock Mark Ⅳ型可控贮袋) 1969年Kock报道此术式。 切除全部大肠,取末段回肠45~50cm折叠,回肠对系膜缘缝合浆肌层,纵形切开肠壁、后壁全层缝合,将远侧15 cm肠管向近侧肠管内套叠5 cm,形成乳头状活瓣,用Hegar探条插入乳头作导引,在乳头的对系膜缘纵形缝扎两排以固定乳头。再将已缝完后壁U形肠袢横向折叠缝合作成贮袋,贮袋远侧5~6 cm长的回肠末端肠管作为贮袋的输出管道行腹壁造口Kock-MarkⅣ型贮袋的套叠乳头可防止90%患者粪汁和气体排出,每日数次定时从造口插管以排出贮袋内容物。
, 百拇医药
    本术式克服了前述的回肠造口术的缺点,但手术操作烦杂。技术要求较高,乳头在贮袋内如不保持脱垂位置或一侧滑脱,乳头瓣将失去括约和自控功能;乳头位置歪斜时,插管不能将贮袋排空,易发生贮袋炎症。此术式70年代在国外曾风行一时,因腹部仍有造口,故存在一些问题,如每日需多次插管引流,非常不便;20%~30%患者有并发症;有的影响膀胱和性功能;半数患者需再次手术折除或纠正功能不良的贮袋。

    2.4 全结肠切除加近端直肠切除、远端直肠粘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肛管吻合术(Ileoanal anastomosis,IAA) 该术式又称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加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这种手术既切除了全部病变的直肠粘膜,防止了复发和恶变,又避免了永远性腹壁造口,目前已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手术,并倾向重建回肠贮袋。

    手术方法为在盆腹膜返折下3 cm处环状切开直肠肌层 ,在粘膜下层自上而下钝、锐性分离直肠粘膜,如此可避免损伤腹下神经和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第二手术组会阴部操作,扩肛后以1∶2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直肠粘膜下注射,在齿线处环行切开直肠粘膜向上分离,使上下粘膜剥离面会师,一般要求形成5~8 cm的肌性管道。亦有人主张保留齿状线上1 cm的过渡带粘膜,认为能更好地保持夜间节制大便的功能。

    加建回肠贮袋,可用J型、S型或W型。回肠在直肠肌鞘内松弛地与肛管一层吻合。

    2.5 其它手术 根据术中探查病变情况,可相应地进行结肠其它类型的手术,严仲瑜报道溃疡性结肠炎193例,施行外科手术的27例,包括全结肠切除术6例,半侧结肠切除术12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3例,结肠局部切除术1例,肠造口术6例。

    作者简介:郑泽霖,男,65岁,教授,主任医师;吉林,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130031)

    收稿日期:2000-01-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