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08800
前壁心梗患者心前导联存在U波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姚依群 徐力扬 李京雨

    单位:姚依群(北京军区总医院 邮政编码100700);徐力扬(北京军区总医院 邮政编码100700);李京雨(北京军区总医院 邮政编码100700)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121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前壁导联有时可见到负向U波。我们通过冠脉造影的方法对此现象做一探讨。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30例为我院收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并于发病后2个月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53.7±9.5岁。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肌酶谱改变,临床上可排除心肌病及电解质紊乱。

    2.心电图记录:所有病例均记录发病当日及日后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电压1mV,纸速25mm/s。前壁导联为V2~V4,负向U波以≥0.1mV被视为存在。以发病当日心电图作对比标准。
, http://www.100md.com
    3.冠脉造影:造影在发病后2个月内施行。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1 250mA血管造影机。应用Jundkin氏法,至少取左、右前斜位及头位3个以上角度。冠脉狭窄≥50%被视为存在病变,统计病变血管支数,并根据通用面积长度公式,用计算机数字减影造影法自动测算左室射血分数。同时确定室壁瘤的诊断。冠脉侧支循环积分亦由造影结果判断,根据Hecht法统计积分。0分:无侧支血管形成;1分:侧支血管显影很淡、纤细;2分:介于1分和3分之间;3分:侧支血管及冠脉阻塞远端清晰显影,管径≥1mm。

    4.统计学方法:定性资料应用χ2直接概率法,定量资料应用t检验。

    结 果

    30例患者中9例心前导联存在负向U波。我们根据冠状动脉和心室造影的结果发现有U波组患者的状况要优于无U波组。其中U波组9例患者中有5例(55.5%)为单支病变,2例(22.2%)为双支病变,2例为三支病变。无U波组中单、双、三支病变的例数则分别为7例(33.3%)、8例(38.1%)和6例(28.4%)。侧支循环积分在U波组中有7例(77.7%)≥2分,积1分者仅2例(22.3%),而无U波组仅2例(9.5%)积分≥2,其余(90.5%)均≤1分。室壁瘤在U波组仅发现1例(11.1%),无U波组有11例(52.4%)。左室射血分数在U波组均>50%,无U波组只有7例(33.3%)>50%(附表)。
, 百拇医药
    附表 心前导联存在U波的意义

    冠脉狭窄支数

    侧支循环积分

    室壁瘤倒数

    左室射血分数(%)

    有U波组(n=9)

    1.55±0.68

    1.82±0.60

    1

    60.00±8.45

    无U波组(n=21)

    2.21±0.74
, 百拇医药
    0.79±0.53

    11

    43.95±13.54

    χ2或t

    2.418

    3.84

    -1.43

    3.82

    P值

    <0.05

    <0.01

    <0.05

, http://www.100md.com     <0.01

    讨 论

    目前对U波形成的解释尚未完全定论,但主要的学说有二种:①后电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U波系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成分形成。因为从时限上看,心电图T波相当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第3相,故推测U波是于动作电位第3相后面的负后电位部分。②浦氏纤维学说。此论点认为U波与浦氏纤维系统的复极过程有关,U波相当于浦氏纤维的T波。根据在单纤维记录到的浦氏纤维的电学特征,此论点强调浦氏纤维的量虽小,但有高度一致的方向性,其电位变化不容易象心室肌那样互相抵消,因而在胸前导联可以记录得到[1]

    我们观察的这一组前壁心梗患者,心前导联出现的U波与T波方向一致。9例在入院时发现有U波的患者中,7例在1周左右U波消失,其血中电解质无异常改变。有U波的患者临床过程比较平稳,冠脉造影显示的冠脉病损支数及侧支循环状况、血液动力学的指征均优于无U波组。因而可以推测,存在U波意味者心肌受损区中尚有存活的心肌及存在心肌的动作电位或浦氏纤维的复极,它标志着心肌受损的程度及范围要小于无U波组[2],表示受损区中可能有侧支循环的保护,是临床预后较好的指征[3]。■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卢才义.心电向量与心电图.见:卢才义主编.临床心律失常学.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9~90.

    [2]Tamura A,Watanabe T,Nagase K,et al.Significace of negative U wave in the precordial leads during anterior wall AMI.Am J Cardiol,1997,79:897.

    [3]Habib GB,Heibis J,Forman SA,et al.Influence of coronary collaterl vessels on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in humans.Circulation,1991,83:739.

    收稿日期:1998-02-06

    修改日期:1998-10-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