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大学学报(医药卫生)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号:10213843
瓣膜置换术后迟发性心脏压塞的诊断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第20卷 短篇论著
     作者:徐明 陈鑫 郭子黄 陈振强 高岩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胸心外科,南京 210006

    关键词:心脏压塞;瓣膜置换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000129

    我科从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迟发性心脏压塞(LCT)12例,占所有瓣膜置换手术的5.7%,经及时诊断和积极处理,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28~68岁,平均45.3岁。术前心胸比例0.61~0.85。瓣膜病因:风湿性心脏病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瓣膜退变1例,生物瓣失去功能1例。1例左径二尖瓣闭式扩张史,1例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史。
, http://www.100md.com
    本组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双瓣膜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体外循环时间68~18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124 min。1例术后2次开胸止血。

    术中对心包膜切开的上端疏松缝合2针,常规安置纵隔和心包引流管。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即给予床边胸部摄片。引流管在术后24~48 h拔除,拔管前常规胸片检查。12例拔管前引流量370~1 210 ml。术后3天每天查凝血酶原时间(PT),以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1.5左右为标准,决定何时服用华法令及其剂量,并根据复查的结果调整华法令用量。

    本组术后早期无低心排发生。转出监护病房后,所有病例早期表现为纳差、恶心、心功能不全、心动过速、双肺底口 罗音。多数病例后期有低血压、快速房颤和室上速、肝肿大、双下肢浮肿,甚至腹水。所有胸片表现为心包影明显增大,甚至呈球形。10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中~大量心包积液。分别于术后7~12天明确诊断为LCT。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全部病例确诊后都首先经心包穿刺,达1~4次,单纯穿刺治愈者10例,再经剑突下置管引流治愈2例。穿刺或置管放出的积液全部为血性,量为240~1 450 ml。全部痊愈出院。随访7~54个月,无1例复发。

    3 讨 论

    迟发性心脏压塞是由于心包腔缓慢积血、积液而造成的

    心脏压迫,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脏压塞症状,其发生率在0.1%~6.0%之间。LCT常发生于术后7~30天,多见于瓣膜置换术后。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导致诊断延误。

    对于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不全得不到有效控制,即使其他原因不能排除,也应考虑到有无LCT的可能。文献报告,瓣膜置换术后,反复发作的快速房颤和室上速是LCT的先兆,尤其在手术后5天发生者是严重的征兆。
, http://www.100md.com
    不同时间所摄胸片的前后对比,对LCT的诊断很有价值。本组所有患者心脏影消失,心包影明显增大,甚至呈巨大球形,LCT的诊断基本明确。超声心动图常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能为心包积液定量,指导穿刺部位,但当患者病情危重不能搬动时,应行床边试验性心包穿刺。

    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T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认为其基本原因是创面缓慢渗血和抗凝剂造成出血倾向。由于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且多发生在治疗的早期,掌握适当的抗凝强度极为重要。鉴于国人栓塞率一般较西方人低,结合我科瓣膜术后抗凝经验,把PTR控制在1.5左右,对预防出血和栓塞均较理想。临床中,我们把LCT也看成是抗凝剂过量的临床表现。一旦确诊为LCT,抗凝剂应及时减量或暂停服用。

    我们认为,老年患者常发生骨髓腔空化,且易伴胸骨骨折,引起渗血增加,可用生物胶向髓腔内注射或涂在骨折裂隙处,效果良好。由于其是可吸收的,不影响胸骨愈合,不增加胸骨感染机会。

    由于心包腔基本敞开,我们主张穿刺部位选择在剑突下,紧贴胸骨后向上进针,极易抽到积血,不易损伤心脏。对于经数次穿刺症状无缓解和心包积液量无减少者,应在剑突下置管引流。当引流量持续较多,或胸骨裂开,或纵隔感染时,应及时经原切口剖胸探查。

    纵隔心包腔的完整性未受破坏,是LCT发生的解剖学基础。对于易导致术后渗血增多的高危患者,关胸前预防性地打开胸膜腔,经胸腔引流,以防止术后急、慢性心脏压塞的发生。

    (1999-05-19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