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临床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17235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误诊2例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卢建平 张 翊

    单位:315400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浙江临床医学000154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此病虽稀少,但病情极为严重,病死率达85%;而且误诊率高。我院近年来误诊2例,报道如下。

    病例报告

    例1:24岁,初产妇,孕38周。因频繁呕吐、乏力伴上腹部疼痛五天住本院传染科治疗。无肝炎病史,妊娠期间未服用四环素药物史。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肥胖,神志清,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心肺正常,腹部隆,宫高脐与剑突之间,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两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ALT64u/L,总蛋白52.3g/L,白蛋白25.1g/L,总胆红素140.2umol/L,直接胆红素101.2umol/L,尿胆红素阴性,血淀粉酶100u/L。“B”型超声波检查:肝右叶斜径14.4cm,左叶前后径5.2cm,肝内回声增强、密集,深部回声衰减,门静脉内径1.1cm。入院初步诊断为“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给予护肝、退黄和支持治疗,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腹痛加剧,住院第二天出现呕血,呕血量达700ml左右,测凝血酶原时间为34秒(正常对照12秒);随之出现昏迷、明显少尿。三天后死于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症,胎死腹中。
, 百拇医药
    例2:25岁,初产妇,孕37周。因恶心、呕吐伴阵发性上腹部疼痛一周住本院内科治疗。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神志清,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心肺正常,腹部隆,宫高剑突下二横指,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两下肢浮肿(+)。血肝功能检查:ALT 76u/L,总蛋白48.4g/L,白蛋白23.2g/L,总胆红素126.5umol/L,直接胆红素84.3umol/L,尿胆红素阴性,血淀粉酶120u/ml,“B”型超声波检查:肝右叶斜径13.8cm,左叶前后径4.9cm,肝内回声增粗、密集,深部回声衰减,门静脉内径1.0cm。入院初步诊断为“妊娠合并胆囊炎”。给予抗炎、退黄和支持治疗,但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加剧,病情进展迅速,住院第三天出现呕血、昏迷,呕血量达600ml左右,测凝血酶原时间为55秒(正常对照13秒);经积极治疗后神志转清,呕血止。住院第四天出现阵痛,经头吸产下一活男婴,产道出血约300ml。产后出现尿量减少、无尿,再次进入昏迷,于住院第六天死于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症。死后肝穿刺病理切片见肝小叶细胞内有脂肪颗粒积聚。
, 百拇医药
    讨 论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又称妊娠急性黄色肝萎缩,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妊娠后体内性激素的影响,使肝细胞含有酶系统的滑面内质网的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引起毒素或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引起急性脂肪肝。有认为妊娠后营养缺乏,例如在实验动物中缺乏亲脂性物质甲硫丁胺酸和胆碱时,可引起急性脂肪肝的类似改变。也有认为孕妇慢性缺氧及过度肥胖可导致急性脂肪肝的发生。本病大多数发生于23~30岁的初孕妇,常在妊娠36~39周间发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差,病程中常因伴有胰腺炎而腹痛明显,并常出现低血糖。早期容易误诊,延误治疗。

    本文报告两例,均以突然剧烈、持续的呕吐起病,伴有上腹部疼痛,后出现黄疸,病情迅速恶化,因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症而死亡。本文第2例因分娩导致病情加重。本病应早期作肝穿刺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在支持治疗的同时及时终止妊娠,以提高母婴存活率;早期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新鲜全血、血浆,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应选用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饮食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为宜,保证足够的热量,以纠正低血糖;存活者应劝其避孕,否则有再患妊娠期脂肪肝之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淑贞主编.妇产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8.

    [2]《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主编.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

    [3]王淑贞主编.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06.

    [4]袁耀萼,盛丹菁主编.妇产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5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