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骨伤》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18852
肘关节外侧与后侧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国骨伤》 2000年第1期
     作者:魏晓健 段玉民 徐维民

    单位: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058

    关键词:

    中国骨伤000150 我院自1990年7月至1995年10月共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6例,随机采用后侧入路74例,外侧入路52例,手术后随访时间最短半年,最长5年,对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后侧入路74例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4~13岁;伤后到就诊时间1小时~30天;无一例血管神经损伤,均为闭合性骨折;伸直型65例,屈曲型9例。

    1.2 外侧入路52例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3~12岁;伤后到就诊时间2小时~35天;其中桡神经损伤者2例(术中见均有牵拉伤);均为闭合性骨折;伸直型48例,屈曲型4例。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后侧入路 仰卧位,臂丛麻醉或加用基础麻醉,气囊止血带止血,将患肢置于胸前,取肘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保护尺神经,将肱三头肌舌状瓣切开并牵向远端,切开骨膜,显露并清理骨折端,屈肘位纵向牵引,使骨折复位,然后经皮分别从肱骨外髁和肱骨内髁(避开尺神经),交叉钻入两枚克氏针做内固定,弯弯并剪短针尾留于皮外约1cm,松止血带,彻底止血,缝合肱三头肌的舌状瓣,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屈肘90°前臂中立位石膏外固定,一般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开始功能锻练,6~8周拔针。

    2.2 外侧入路 体位及麻醉同后侧入路。取肘外侧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在肱桡肌、桡侧腕伸肌和肱三头肌之间进入,沿外髁嵴切开骨膜,并作骨膜下剥离。显露并清理骨折端,屈肘位纵向牵引,使骨折复位,然后将克氏针经皮由外髁斜向内上固定骨折近端,再用一枚克氏针经皮由骨折近端斜向内下至肱骨内髁穿出,注意不可穿出过多,以免损伤尺神经,弯弯并剪短针尾留于皮外约1cm,用细钢丝或橡皮条在针尾处张力打结固定,松止血带,彻底止血,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处理及练功同后侧入路。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及查体,我们制定如下评定标准:优:肘关节屈伸活动130°以上,无肘内翻畸形;良:肘关节活动范围110°~130°,无明显肘内翻畸形;可:肘关节活动范围90°~110°或肘内翻畸形10°~30°;差: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于90°,或肘内翻大于30°。结果如下:后侧入路74例中,优52例,良8例,可9例,差5例,外侧入路52例中优45例,良4例,可3例。

    后侧入路术后并发肘内翻8例,占10.8%,而外侧入路无一例发生肘内翻。后侧入路手术的总优良率为81.8%,外侧入路手术的总优良率为94.2%。

    4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传统的手术入路为后侧入路及肱三头肌的舌状瓣切开。此入路虽显露较充分,但肱三头肌的舌状瓣切开和延长,造成术中止血困难及术后肱三头肌粘连及萎缩,使伸肘装置遭到破坏,成为日后肘关节屈伸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另外,后侧入路无法显露肘前的损伤,不利于肘前断裂肌肉的修补,以致于日后在肘前形成广泛的疤痕和粘连,我院近年来大多采用的肘关节外侧切口,则有利地克服了以上的缺点,此入路既不破坏肘后的“绞链”,肘前又显露充分,有利于肘前断裂肌肉的修补。且此入路还可向前从肱肌和肱桡肌之间探查桡神经,再加用自行设计的张力带外固定,则使肘内翻的发生率进一步缩小,本组52例中无一例发生肘内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