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2141
速避凝对心肺复苏术后早期脑复苏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张良清 邵义明 刘新 姚华国 彭雪

    单位:张良清(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ICU,湛江 524001);邵义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ICU,湛江 524001);刘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ICU,湛江 524001);姚华国(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ICU,湛江 524001) 彭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ICU,湛江 524001)

    关键词:速避凝;脑复苏;复苏术

    广东医学院学报000121 摘 要:目的:观察速避凝对心肺复苏术后早期脑复苏的疗效。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的32例脑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实验组(加用速避凝治疗组),观察各组复苏前后临床综合神经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含量(MD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第5天与复苏即刻比较,实验组临床神经综合评分及血浆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血液粘度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第5天,实验组的临床神经综合评分及血浆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液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MD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心肺复苏术后早期脑复苏患者用速避凝可提高临床神经综合评分,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降低血液粘度,最终改善脑复苏患者的预后。
, 百拇医药
    文章编号:1005-4057(2000)01-0049-02▲

    速避凝(低分子肝素,Fraxiparine)为新一代强力抗凝、抑制血栓形成药物,已有报道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早期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中运用未见报道,作者对此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心脏骤停成功心肺复苏后的病人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8~69岁。32例中冠心病12例,创伤性休克10例,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颅脑外伤2例,手术麻醉意外2例。复苏前心律为室颤18例,心搏停止9例,电机械分离5例。复苏按照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程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标准心肺复苏药物及必要时行电复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速避凝治疗组(实验组)16例,复苏同时即应用速避凝(法国赛诺菲温莎公司出品)0.4mL 腹壁下注射,每天1~2次,共5d;对照组16例,不用速避凝。两组进行继续心肺脑复苏如降温、高压氧等治疗相同。
, 百拇医药
    1.2 神经功能观察和评分

    参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彼士堡脑干功能评分(PBSS),建立神经功能综合评分标准[1]如下:(1)眼征:自主眨眼得4分,光刺激眨眼得3分,疼痛刺激眨眼得2分,无眨眼得1分;睫毛和角膜反射都存在者得3分,有其中之一者得2分,无反射者得1分;瞳孔3~4mm者得2分,<2mm或>5mm得1分;对光反射灵敏得3分,迟钝得2分,无反射得1分。(2)运动:无抽搐和肌颤得4分,局部有抽搐得3分,全身或四肢抽搐得2分,角弓反张得1分;自主呼吸在30min 之内恢复者得3分,100min之内恢复得2分,大于100min恢复得1分。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全部患者在复苏即刻、复苏后第1、3、5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综合评分;复苏即刻、第5天清晨空腹采静脉血4mL分别作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血液流变学测定。MDA检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
, http://www.100md.co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神经综合评分

    见表1。两组复苏即刻差异不明显,而实验组治疗后第5天与复苏即刻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复苏后临床神经综合评分结果() 组别

    n

    复苏即刻

    第1天
, 百拇医药
    第3天

    第5天

    实验组

    16

    7.93±1.52

    8.73±1.31

    12.20±1.60

    16.55±2.10*△

    对照组

    16

    8.23±1.97

    8.97±1.13
, 百拇医药
    10.33±2.15

    12.30±3.08

    *与对照组比较P<0.001,△与复苏即刻比较P<0.01

    2.2 两组复苏前后血清SOD、MDA水平的比较

    见表2。实验组治疗后第5天血清SOD水平与复苏即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MDA血清水平前后变化不明显。

    表2 复苏前后血浆 SOD、MDA 水平的比较 () 组别

    n

    SOD(c/NU.mL-1)
, http://www.100md.com
    MDA(c/μmol.L-1)

    复苏即刻

    第5天

    复苏即刻

    第5天

    实验组

    16

    87.7±7.27

    112.31±9.35*

    3.98±0.73

    3.28±0.82
, http://www.100md.com
    对照组

    16

    85.89±8.93

    90.53±10.56

    4.13±0.6

    4.01±0.9

    *与复苏即刻和对照组第5天比较 P<0.05

    2.3 两组复苏前后全血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见表3。实验组治疗后高、低切粘度与复苏即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红细胞压积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各组差异无显著性。

    表3 两组复苏前后全血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组别
, http://www.100md.com
    时间

    高切粘度

    (η/mPa.s)

    低切粘度

    (η/mPa.s)

    红细胞体积分数

    (%)

    血小板计数

    (109/L)

    实验组

    复苏即刻

    6.66±0.71
, http://www.100md.com
    8.33±0.93

    47.52±3.55

    201±79

    (n=16)

    第5天

    4.73±0.89*

    5.72±0.75*

    45.96±4.33

    182±86

    对照组

    复苏即刻

    7.01±0.92
, 百拇医药
    7.83±0.83

    46.85±5.13

    198±97

    (n=16)

    第5天

    6.59±0.86

    7.19±0.67

    48.30±4.85

    188±83

    *与复苏即刻、对照组第5天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前后,大脑经历脑组织缺血缺氧再灌注,脑循环无灌注或持续低灌注,微血管痉挛,脑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过程。鉴于速避凝为新一代抗栓药物,它通过抗凝血酶Ⅲ灭活因子Xa而起抗凝作用,在防治DIC中,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明显。有人在急性脑梗死的病人中的应用认为具有疗效显著和脑保护等作用[1]。所以速避凝用于心肺复苏后早期脑复苏是否可以改善再灌后的脑微循环障碍,减少再灌注损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后第5天临床神经综合评分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速避凝治疗后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疗效;用药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SOD值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SOD、MDA的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速避凝用药前后对自由基生成明显减少有作用,而对照组的治疗对自由基作用不大。证实速避凝能减少早期脑复苏过程中自由基的损害,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治疗前后速避凝组可以减少血液粘稠度,与复苏即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血小板功能无影响,对照组治疗前后作用不明显,说明速避凝对早期脑复苏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且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
, http://www.100md.com
    该药抗自由基的机理尚不清楚,是直接还是间接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资料研究表明,速避凝对早期脑复苏患者疗效显著。推测速避凝及时改善了缺血缺氧脑组织再灌后的微循环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了微循环和缺血半暗带血流供应[2],使脑血管获得较高的灌注。同时也防止脑水肿常规脱水利尿后的血液粘稠度增高,改善了微循环,使患者临床体征改善,使神经功能综合评分逐渐提高。加上速避凝是具有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减少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流供应后自由基的损害,从而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速避凝临床疗效较好的重要原因。同时速避凝运用并不灭活因子Ⅱa,不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腹壁皮下注射具缓慢释放的药物动力学效应,时效可维持24h,且较少引起出血,使之得以临床广泛使用。本组32例病人应用后,观察出、凝血时间稍延长,但从未发现有异常的伤口及皮下出血,包括创伤患者。同时对于创伤及休克患者早期应用,更起到了防治DIC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良清,男,1968年10月出生,学士,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姚丽芬,徐琳,周茵,等.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杂志,1998,18(6):28~29

    [2]Kay R.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a stroke.N Engl J Med,1995,333(24):1588~1593

    收稿日期:1999-08-20

    修稿日期:1999-12-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