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7714
心脑血管病“脾湿”现象观察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赵玉标

    单位:赵玉标(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滕州 277514)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144 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初期自觉良好,但随治疗时间延长,客观体征及检查好转,自我感觉变差,常述胸闷、纳差等不适,观察舌苔大多厚腻或黄厚腻,中医辩证为湿邪阻滞或湿热内蕴,笔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脾湿”现象。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观察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年龄30~80岁。心血管病98例,脑血管病102例。全部患者住院后均常规给予输液,能量及对症,针对病因治疗。

    2 观察结果

    发现有“脾湿”现象130例,占65%。其中男72例,占65%,女58例,占64%;心血管病人发生63例,占64%,脑血管病人发生67例,占66%。50岁以上发病生100例。住院1周以内发病30例,1周以后发病100例。

    3 治 疗

    “脾湿”一旦出现,在不影响原发病治疗的前提下可暂停静脉输液2~3天,加用健脾、利湿、清热中药口服,每日1剂,一般在2~3天内“脾湿”现象恢复。方药组成:半夏10~15g,厚朴15g,云苓20g,苡米、滑石、蒌片各30g,陈皮、苍术各15g,砂仁、白蔻各10g,炒三仙30g,枳壳、菖蒲各15g,有热者加黄连12g。

    4 讨 论

    临床观察发现“脾湿”多发生于住院的7天以后,卧床时间长,输液次数多者发生率高。男女发病的比例差异不明显,脑血管病人较心血管病人发病率稍高。高龄者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理可能与卧床少动造成体内消化分泌机能失调致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差,及长期补液造成内环境改变有关。中医认为,久卧伤气,脾气伤则运化无权,进而脾不化湿,湿邪阻滞,积久可化热,故见到一系列纳差、胸闷以及舌脉之象;液体作为一种寒凉之物,水湿之邪进入体内,损伤阳气,脾阳之气衰弱,则运化机能不足,湿聚气滞化热生痰,而出现“脾湿”现象。年龄大则肾气衰,不能温煦脾土而致脾阳亦衰,从而致发“脾湿”现象;另外,尚与焦躁情绪,进而产生木郁不疏土现象有关。■

    收稿日期:1999-03-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