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半夏
编号:10230200
半夏历代炮制方法沿革居明秋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0年第1期
     作者:金玲 居明乔

    单位:

    居明秋(江苏省高邮市药品检验所 225600);金 玲(江苏省高邮市药品检验所 225600);居明乔(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20028)

    关键词:半夏;法半夏;霞天曲

    时珍国医国药000130 提 要:半夏是中药最早记载的炮制品种之一,有工艺记载始于汉末,根据炮制的主要辅料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及京半夏。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1-0035-02▲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又名三叶半夏[1],古代又叫水玉[2]、示姑[3]等名。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冬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胆碱、类似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及其甙。半夏[4]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多用于痰多咳喘、痰饮喘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证。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各有所异。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制多用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红半夏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竹沥半夏用于痰之偏于黄稠者;宋半夏与仙半夏相近,而较法半夏为纯,体虚有痰者宜之;苏州戈半夏治寒湿痰上壅气喘有效。半夏制法多样,功效各异,是中药炮制品中较典型的代表。
, 百拇医药
    1 最早半夏炮制方法

    1.1 清半夏

    1.1.1 半夏不口 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5]

    1.1.2 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捣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6]

    1.1.3 半夏微火炮之、捣末、酒和服粟料之大[7]

    1.1.4 半夏,用浆水、雪水各半同煮三五煮,焙干[8]

    1.1.5 半夏采根,以灰囊二日,汤洗暴干[9]
, 百拇医药
    1.1.6 半夏,酸浆浸一宿,温汤洗五七启蒙,祛恶气,日中晒干,捣为末,浆水搜饼子,日中干之,再为末[9]

    1.1.7 大半夏一两,每个切两块,木猪苓亦法,水浸同炒燥,不用猪苓[10]

    1.1.8 半夏浆水浸一宿,切、汤洗七遍,入粟米一合,同炒去黄米[10]

    1.1.9 半夏切碎,铜器内炒[10]

    1.1.10 半夏四两,醋一升半,煮尽醋熔干。

    1.1.11 半夏二两,用皂角五定妥汁浸一宿,控干,切作片子[10]

    1.1.12 半夏三分,与吴茱萸半两同水一升,慢火煮干,只用半夏,焙干[10]
, 百拇医药
    1.1.13 用沸水炮七次,或煮沸时取出,半升熟。大者切作三片,用猪苓炒赤色,用纸包好,入土埋三宿用[10]

    1.1.14 半夏六两用,分作三处,一分肥皂角为末水浸,一分巴豆百粒水煮,右余药在下,半夏在上,浸至十日,半月,时时动水,令两药相透,次相合一处,拣去巴豆、皂角,慢火煮干,取半夏切碎晒干入[11]

    1.1.15 白矾水煮干为度[12]

    1.1.16 半夏,甘草水泡[13]

    1.1.17 半夏,醋同水泡洗,置露天,水过又泡,共七次,久留极妙[13]

    1.2 姜半夏
, 百拇医药
    1.2.1 半夏,汤洗七遍、去姜浸一宿熬过[15]

    1.2.2 半夏一两用生姜四两,研汁入炒罐内,用姜水井水煮,候破看存二心,取半夏研为膏子[8]

    1.2.3 半夏净焙干,捣罗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于慢火中煨令香熟[9]

    1.2.4 半夏水煮三十沸,薄片焙干,生姜汁炒[16]

    1.2.5 大半夏,汤洗七次,每次切作两片,用白矾粉一两,沸汤浸一夜漉出。另用汤洗去矾,候干。一片作两征,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一夜,于汤中顿,令姜汁干尽。以慢火焙燥为细末,再用生姜自然汁干尽。以慢火焙燥为细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生饼子,日干或焙干,炙黄勿令色焦[16]
, http://www.100md.com
    1.2.6 半夏汤洗七遍。用生姜作饼子,切作四破洗以七遍,欲用萝卜切作大片拌匀,用水慢火煮,直候尝其味不袭人为止,焙干去萝卜不用[17]

    1.2.7 半夏六两,去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薄切,甘草、桑白皮各一两,锉入石铫内,慢火煮一沸时,只取半夏,其余药不用[10]

    1.2.8 半夏,汤洗十次,炒砂令热,炮切片,用生姜汁泡,甘草三钱浸二三宿焙,再浸再焙[18]

    1.2.9 姜和半夏作曲用[10]

    1.2.10 姜、矾、牙皂同煮半日用[19]

    1.2.11 半夏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其涎,同皂荚、白矾、姜汁、甘草递浸,以制其毒,次用皂荚水、白矾水、生姜水、甘草水各浸七日七夜[20]
, http://www.100md.com
    1.3 法制半夏

    1.3.1 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白铅霜一钱,温水又浸七次。以浆水慢火煮沸,焙干收之[21]

    1.3.2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去水用甘草—石灰液(取甘草加适量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倒入加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搅拌两次,并保持 pH 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片黄色均匀为度,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

    1.4 半夏曲剂

    1.4.1 半夏曲:先将半夏汤泡9次,晒干为末,随痛用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子大,用楮叶或纸包裹,以稻草上下盒七日,生毛取出悬风烟之上,愈久愈良[14]

    1.4.2 霞天曲:以黄牛肉汁炼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为曲、名霞天曲。治沉疴痼疾,照超曲法草盒七日,待生黄衣,悬挂风处,愈久愈佳[20]
, 百拇医药
    1.5 红半夏: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夜,每再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每两入龙食五分。砂为衣染之,先排灯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干取药[21]

    1.6 仙半夏: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去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浸七日,日干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入后药,甘草、薄荷各四两,丁香五钱,白豆蔻三钱,藿香一钱,枳实、木香、川芎、肉桂各三钱,陈皮、枳壳、五味子、青皮、砂仁各五钱。共十四味,切片,滚水十五碗凉温,将半夏同药入盆内,泡二七日足,日晒夜露搅之,将药取出与半夏同白布包住,放在热坑,用器扣位三柱香时,药与半夏分胎,半夏干收[22]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最早的半夏炮制品始载于黄帝内经,但没有记载具体的操作方法[1],是中药炮制中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品种。汉代《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洗不熟有毒”;《本草纲目》记载:“……不尔戟人喉”;雷公指出:“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说明半夏有较明显的毒性。特别是戟人喉较直观,所以成为最早的炮制品。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红半夏、佩半夏、苏半夏、青盐半夏和京半夏。由于炮制方法不同,相应的品种疗效也不相同,半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品种之一。

    清半夏的制法最早载于汉末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到现在已有1700多年历史,后来由于不断发展,到清代已有17种方法之多。《金匮玉函经》中记载:“半夏不口 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清水滑净,洗不熟有毒”。因半夏含有类似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min)刺激皮肤及粘膜的物质。口 父咀使口腔粘膜破溃,喉伤失音,故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作为经验质量控制标准,否则洗不熟有毒。到了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增加了白芥醋洗法。白芥子是含植物油较多的植物种子。用“捣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捣令油,将半夏投入其中,洗三遍用之”。这是采用多相去毒法。油相中能萃取β-谷甾醇及其甙等。醋酸水相能溶解各类氨基酸、原白头翁素以及烟碱等。一些有刺激性的物质被去除。所以雷公指出:“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雷公用白芥子醋洗法,只要洗三遍,就达到去毒的效果。唐代《备急千金方》采用炮法,是采用高温破坏白头翁素等物质而降低毒性。宋代灰裹法是采用吸附的方法除去一部分鲜半夏的有毒物质。后来又增加了十余种方法,大多是由以上发展起来的,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药材辅料有异。且都能达到去毒的目的。
, http://www.100md.com
    姜半夏是用姜制半夏的一种方法。始于南北朝,延用迄今。因为半夏有毒,制不“熟”和误食不可避免,所以半夏中毒常有发生,在晋朝《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中半夏毒,生姜汁解之。”也可以说晋代以前就已有解决半夏中毒的方法。到齐*刘涓子将被动改为主动,直接用生姜制半夏。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半夏有毒,有须生姜,此是取得所谓,以相制耳,不尔戟人喉。”到梁代陶弘景,对半夏姜制法,用中医药理论作肯定的解释。半夏姜制法从南朝刘涓子到清末共有的11种方法中,有9种方法都是将半夏用汤洗净,再用姜制。有两种方法是将半夏和有关药物共煮。如矾、甘草、桑白皮、牙皂等药物有吸附性,能使半夏的毒性降低。

    法制半夏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以米泔水、白矾、铅霜等为辅料的制法。1985年版《中国药典》以甘草石灰液为辅产制法。《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还收集了目前我国使用的十多种法制半夏方法,大大地丰富了法制半夏的品种。半夏曲详细制法收载于明代的《医学入门》一书中,是中药曲剂的一种,应用比较方便。可以随证配方,如治诸疾,用生姜自然汁;风痰用牙皂煎膏,或者加少量麝香;寒痰青、湿痰白,用老姜煎浓汁,加白矾三分之一;火痰黑、老痰胶,用沥荆芥沥少入姜汁;皮里膜外痰核用竹沥;虚劳热痰用麻油浸五日,炒面糊为曲,治癫痫一切健忘舌强等;似风痿证,用腊月黄牛胆法,略入热密,小儿惊风,加南星等分,用甘草煎膏;脾虚慢惊及郁痰,有香附苍术芎煎膏;中风卒厥伤寒,并诸疮疡内结不便,一切宜下之病,用皮硝十分之三,共用河水煮透为末,以大黄煎膏;痰积沉痼,取二两入海参一两,雄黄五钱为末蜜丸;一切沉痼痰疾,用黄牛肉煮成膏,造曲日干为霞天曲。所以半夏曲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较为方便。
, 百拇医药
    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红半夏,《本草纲目拾遗》中的仙半夏。还有竹沥半夏、苏半夏、青盐半夏、宋制半夏、戈制半夏〔本草害利(手抄本)750〕也是半夏炮制品,目前在临床上仍有应用。

    作者简介:居明秋(1951-),男(汉族),江苏省高邮市人,现任江苏省高邮市药品检验所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75~779

    [2]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01

    [3]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996年版(1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97
, 百拇医药
    [5]金匮玉函经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

    [6]雷 .雷公炮炙论[M].江苏科技出版社,1955∶56

    [7]备急千金要方辑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4

    [8]苏沈良方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1

    [9]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辑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45

    [10]普济方古年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33,234,256,262,266

    [11]医药纲目辑要[M].世界书局刊本,1959∶358

    [12]证治准绳辑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427
, 百拇医药
    [13]寿世保元辑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447

    [14]医药入门辑要[M].锦章书局,1941∶365

    [15]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辑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9

    [1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辑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26

    [17]传信适用方辑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153

    [18]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辑要[M].别藏书单行本[M].商务印书馆,174

    [19]寿世保元辑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447

    [20]本草江纂辑要[M].国医砥柱社印版,755

    [2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94~1195

    [22]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1

    收稿日期:1999-08-07;

    修订日期:1999-10-28;,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