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5303
临床标本中病原菌8年间回顾性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黄长武 李兴禄 陈维贤 刘祥贵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00010)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129

    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医院感染及某些疾病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明确引起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种类变化,对临床上能及时准确诊断,特别是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抗菌药物的选择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总结分析了近8年的细菌学资料,对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作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原菌来源:均来自我院1990年1月~1997年12月间应诊病人各类送检标本。包括(血液、小便、大便、痰及咽拭子、各种穿刺液、分泌物及脓液)。
, 百拇医药
    1.1.2 质控菌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包括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孢菌(ATCC27853)。

    1.2 方法

    1.2.1 鉴定:标本按《全国统一操作规程》及《临床细菌学》分离纯化,革兰氏阳性球菌通过生化反应鉴定,革兰氏阴性杆菌采用编码鉴定。同时加作“L”型细菌培养,返祖后按上述方法鉴定。

    1.2.2 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病原菌总体分布及逐年变化的统计分析。

    2 结 果

    我院临床标本中,1990~1997年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1990~1997年我院临床标本中病原菌分布情况表 细菌种类、株数(%)
, 百拇医药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合计(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45(15.4)

    39(14.2)

    42(18.2)
, 百拇医药
    63(15.8)

    71*(22.9)

    149**(38.5)

    106(3.9)

    123(29.8)

    638

    CNS**

    8(2.7)

    5(1.8)

    2(0.8)

    17*(4.3)

    10(3.2)
, 百拇医药
    27(7.0)

    23(7.3)

    36(8.7)

    128

    链球菌**

    28(9.6)

    18(6.6)

    9(3.9)

    10(2.5)

    6(1.9)

    8(2.1)

    14(4.5)
, 百拇医药
    11(2.7)

    104

    G+球菌

    81(27.7)

    62(22.6)

    53(22.9)

    90(22.6)

    87(28.1)

    184(4.5)

    143(45.7)

    170(41.2)

    870
, http://www.100md.com
    大肠埃希氏菌**

    85(29.1)

    85(31.0)

    65(28.1)

    131(32.8)

    110(35.5)

    102**(26.4)

    71(22.7)

    83(20.1)

    732

    克雷伯氏菌**

    14(4.8)
, 百拇医药
    21(7.7)

    18(7.8)

    53*(13.3)

    24*(7.7)

    37(9.6)

    43(13.7)

    41(11.1)

    256

    肠杆菌属**

    37(12.7)

    39(14.20)

    25(10.8)
, 百拇医药
    39(9.8)

    12**(3.9)

    12(3.1)

    10(3.2)

    11(2.7)

    185

    非发酵菌**

    39(13.4)

    29(10.6)

    8(3.5)

    15(3.8)

    10(3.2)
, http://www.100md.com
    7(1.8)

    8(2.6)

    11(2.7)

    127

    其他G杆菌**

    10(3.4)

    15(5.5)

    32**(13.9)

    43(10.8)

    41(13.2)

    27**(7.0)

    26(8.3)
, 百拇医药
    40(9.7)

    234

    G-杆菌

    185(63.5)

    189(68.9)

    148(64.1)

    281(70.4)

    197(63.5)

    185(47.8)

    158(50.5)

    191(46.2)

    1534
, http://www.100md.com
    真菌**

    26(8.9)

    23(8.4)

    30(13.0)

    28**(7.0)

    26(8.4)

    18*(4.7)

    12(3.8)

    52**(12.6)

    215

    合计

    292
, 百拇医药
    274

    231

    399

    310

    387

    313

    413

    2619

    注:*表p<0.05 **表p<0.01

    8年间,共分离出病原菌2619株40余种。为了统计方便,将40余种病原菌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细菌总体分布已发生显著性变化(x2=152.16,p<0.05)。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比例从1990年的27.7%上升到1997年的41.2%,革兰氏阴性杆菌则从63.5%下降至46.2%,真菌从8.9%上升至12.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克雷伯菌属呈上升趋势,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非发酵菌则呈下降趋势,其变化均有显著性(p<0.01)。金黄色葡萄球菌1990年占全部致病菌的15.4%,1995年达最高(38.55%),其增长在1994、1995年较显著。CNS从1990年的2.7%上升至1997年的8.7%,呈上升趋势,1993~1994年增加特别明显。在葡萄球菌属中,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ScoN)占葡萄球菌属的比例逐渐增加。链球菌属(包括肠球菌属)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29.1%,1997年为2.7%。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氏菌从1990年29.15%降至1997年的20.1%,但在1990年至1994年稍有增加,而1995年下降明显。肠杆菌属则从1990年的12.7%降至1997年的2.7%,1994年下降较大。聚团肠细菌在肠杆菌属中占主要地位,为62.7%。非发酵菌从1990年的13.9%降至1997年的2.7%,其中铜绿假单孢菌和洋葱假单孢菌分别占23.6%和24.4%。克雷伯氏菌属则从4.8%上升至11.1%,增加明显;肺炎克雷伯氏菌在其中占绝对多数,为80.1%;真菌1995、1996年检出较少,分别为4.75%和3.8%,而1997年则增至12.6%。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由于各地区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时间不同,以及各地区地理、人文特点不同,各地区人群感染细菌种类亦不同,同一地区感染病原菌谱随时间而变化。本资料显示,1990年~1997年间,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病原菌的33.2%,革兰氏阴性菌占58.6%,真菌占8.6%。李健开等报道,青海西宁地区1981~1989年检出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4.65%,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1.2%,真菌占4.3%[1];中日友好医院报道其1984年检出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8.1%,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9.6%[2],此分布与本文结果相近。但孔繁林等报道1993~1995年玉溪医院检出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43.8%,革兰氏阴性菌占45.2%,真菌占2.3%[3],与本文报道略有差异。李萍等人1991~1992年山东分离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占13.1%,而革兰氏阴性杆菌则占86.9%[4],与本文报道相去甚远。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3.3%,CNS占14.7%,链球菌占12.0%;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47.7%,克雷伯氏菌属占16.7%,此分布与李健开等报道相似[1],但CNS比例稍低而链球菌稍高。总的看来,原来危害严重的B族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链球菌的比例逐年下降,占总菌比例已很小,而CNS特别是MRScoN的增加值得引起重视。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氏菌仍占主要比例,但克雷伯氏菌属增加较快,尤其是肺炎克雷伯氏菌已成为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这与陈明伟[5]等报道1990~1995年呼吸道主要病原菌的结果相似。本文分离的铜绿假单孢菌占非发酵菌的23.6%,远低于马子行等报道的52.8%[6]和西宁地区的93.35%[1]。这与医院感染控制及我院使用新病房,新病房此菌减少有关。
, 百拇医药
    多篇报道认为[1,2],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在下降,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在上升,本报道则不完全相同,如表1所示,革兰氏阳性球菌1990年至1994年都在20%至30%之间,而1995年至1997年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远比前5年高,均在4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比例在1995年~1997年则比前5年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有关,引起敏感菌株被杀灭或抑制而感染机会减少,造成送检标本减少而致所分离的病原菌比例改变呈现上述变化。总之,进入90年代以来,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已发生显著变化,在革兰氏阳性菌中,MRSA、MRScoN、VRE比例的增加;在革兰氏阴性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属等比例的增加。由于它们都存在多重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应值得临床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健开,晏秀英,王云,等.青海西宁地区3911株细菌培养的分析结果.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0,13(5):303
, http://www.100md.com
    2,李家宏,郑家齐,李仲兴,等.院内感染菌株变迁及某些外环境的调查.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86,9(3):169

    3,孔繁林,储从家,朱江,等.1993~1995年玉溪医院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临床检验杂志,1997,15(5):297

    4,李萍,郑家兰,金炎,等.对649株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分析.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3,6(3):152

    5,陈明伟,郭炫,高淑萍,等.呼吸道感染病原菌6年回顾性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22

    6,马子行,晏碧君,恩全,等.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鉴定.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83,6(3):17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