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7140
外科感染的合理防治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曾圣杰 曾嵘

    单位:曾圣杰(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 515000);曾嵘(第一军医大学组胚教研室 510515)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104 外科领域中,细菌感染仍是常见的一组疾病和重要的并发症,常成为影响外科治疗成效的重要因素。而各种新型的广谱抗生素的不断涌现,给外科感染的防治工作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而且也有麻烦。作为外科医生,只有掌握防治感染的外科基础知识,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有效地防治外科感染。

    1 切口皮肤准备

    近百年来,多数医院术前备皮都常规地包括清洁皮肤和剃除毛发两项。近年来,已有学者对剃毛一项提出质疑,指出剃毛可能造成皮肤损伤而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感染源。对此,国内也有实验证明只清洁皮肤、不动毛发(毛影响手术操作者例外)的备皮法,不仅不增加而且降低了感染率。有鉴于此,术前皮肤的准备,一方面不宜过早,最好在术前半小时备皮;另一方面最好采用剪毛或脱毛法,以减少剃毛造成的微小伤口中微生物的繁殖。
, http://www.100md.com
    2 无菌无创技术

    手术过程的无菌技术对切口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化脓、坏疽及穿孔等炎性疾患的手术过程中, 更要注意保护切口。近年来对切口保护的文章屡见报道。比如,在阑尾切除术中,采用腹膜外翻固定的方法,并在术中避免手及阑尾直接接触切口,就可减少切口感染率。

    术中无创技术亦很重要。切开皮下脂肪时尽量一次锐性切开,减少皮下脂肪的钝性挫伤。缝合切口时要把脱落的脂肪滴修剪掉,皮下尽量少留缝线。

    另外,手术要尽量缩短时间,以减少感染率。

    3 外科感染引流

    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感染引流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改变,引流技术及装置也在不断改善,特别是腹腔感染,由于腹腔的生理解剖、感染后病理生理的特性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影像诊断的进步,使腹腔感染行剖腹引流的适应证在不断缩小,引流的方法在更新。
, http://www.100md.com
    外科感染引流的目的在于:①排除脓性积液、坏死组织、异物等以减少压力,消除对机体的炎性刺激;②除去消化道漏出的消化液,以便治疗感染;③消除机体的炎性反应介质,改变感染部位的生物环境,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抑制局部细菌繁殖。

    为达到上述目的,外科感染的引流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建立有效的引流通道。根据引流物的粘稠度选择合适的引流管直径和引流方式,引流距离要短而直接,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必要时还可采用负压吸引减小引流阻力。②避免损伤引流物周围组织。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引流途径和引流管,如腹腔感染引流应选择柔软、刺激性小、不易堵塞的引流管,象多孔胶管、双套管或封闭式低负压吸引装置等,并尽可能作腹膜外引流,注意引流管不要直接压迫肠管等。③避免逆行性感染。多选用封闭式引流,注意消毒,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并适当应用抗生素。

    4 抗生素的应用

    应理性应用抗生素。60年代我国外科临床上主要应用青、链霉素等非广谱抗生素以及四环素、氯霉素等作为外科感染的防治药物,而庆大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则在70年代。进入80年代以来,从头孢霉素的第1代直至第3代广谱药物迅速更新,广泛应用于临床。尽管抗生素的应用在从窄谱迅速向广谱发展,但临床上的常见致病菌并没有变更,依旧是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1,2]。菌种未见明显改变,但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性却发生了巨大变迁[2,3]。因此,要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 http://www.100md.com
    4.1 明确病原 病原学诊断是抗感染治疗的基本依据。特别对于中、重度感染,应尽早采集标本送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针对性地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为提高细菌培养的检出率与可靠性,应注意:①伤口感染和脓肿宜以注射器吸取脓液和分泌物;②脓肿需要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③烧伤创面和引流液作细菌定量培养有利鉴别致病菌和污染菌;④取病变的胆囊壁或相应组织,而不是胆汁、开放性和慢性伤口的脓液作培养。

    4.2 掌握流行病学资料 当遇到不明致病菌感染、培养阴性或未得到培养结果时,可使用平时收集的本地、本院的临床致病菌及药敏资料,指导临床用药。比如,上文提到的3种常见致病菌中,金葡萄在外科感染的病原菌中占28%,也是清洁手术伤口感染的主要菌种,占手术伤口病原菌的37%,目前该菌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5%~96%,故需使用苯唑西林等耐酶青霉素、克林霉素、第1代头孢菌素等;铜绿假单胞菌占呼吸道致病菌的39%,该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46%,但对头孢拉啶、环丙沙星等敏感;而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对第1,2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在增高,要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才能获得良好疗效[2]
, 百拇医药
    4.3 熟悉药物特性 抗生素的药动学特点直接决定其适应证,应掌握各类抗生素的特性,择优而用。比如,头孢菌素类虽然抗菌谱广,但各代的侧重点不同:对革兰阴性菌,第3代优于第2代和第1代;对革兰阳性菌,则以第1,2代为优。另外,要熟悉哪些抗生素分别在骨、骨髓、前列腺、脑脊液、胸腹腔、关节腔等部位中药物浓度较高,以便应用于相应部位的感染。

    4.4 避免滥用药物 由于致病菌的感染性在改变,抗生素应用更新换代是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要在使用抗生素上求“新”、求“广”,而是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新药物,杜绝滥用。

    4.4.1 慎用新型广谱抗生素 在患者一般情况允许时,优先选用效果好的窄谱抗生素,把昂贵的新品种留做二线药。不要在治疗的开始,在缺乏药敏检测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新型广谱抗生素。尽量缩短药物使用的时间和数量,能用单一抗菌药物者,就不与其他药物联用。

    4.4.2 谨慎预防用药 全球范围的统计已证明,外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降低切口感染,缩短住院时间。但抗生素既不是安慰剂,也不是退热药,更不能替代无菌技术、正确的技术方案和正规的操作技巧。原则上,清洁手术应强调无菌技术和正规的操作。预防性用药要讲究用药时限,一般要求在术前2 h内静脉输入足够剂量,必要时再延续至术后48~72 h[4]。过分依赖抗生素,不仅不能降低手术感染率,而且会带来十分明显的不良后果:增加医药费用,促使耐药菌株生长,增加副作用,如菌群失调[5]等。把无菌技术规范化,对无菌手术尽量不作预防用药,仍具现实意义。当前在相当比例的外科临床中,存在着预防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那种直接使用第3代头孢霉素作为普通无菌手术的预防用药的做法,是极其盲目和得不偿失的。
, 百拇医药
    4.4.3 全身用药不宜局部使用 临床上供局部应用的品种一般局限于新霉素、莫匹罗星、磺胺嘧啶银盐、甲磺灭脓等,不得任意将全身用药转为局部用药。应严格限制皮肤、粘膜等局部用药的品种。否则局部滥用抗生素,会引起局部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应,并促使细菌迅速产生耐药性。

    4.4.4 了解特殊患者的特殊用药 如老年人、新生儿、孕妇、授乳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缺陷者的抗生素使用。

    总之,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不但要遵照诊疗常规严格操作,而且要有丰富的药理知识,善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选用药物,才能确实做好感染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倪语星,齐静贤,项明洁,等.上海瑞金医院1 887株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2):102

    2,申正义,王洪波,宋佩辉,等.外科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致病菌耐药性监测.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729

    3,王露霞,徐得英,刘 刃,等.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酶、诱导酶及药敏检测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52

    4,陈德昌.外科临床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0):631

    5,曹 辛,李丽红.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副作用.综合临床医学,1994,10(5):232

    (收稿日期:1999-11-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