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7175
胃镜导视下手术治疗小儿小肠血管瘤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万仁平 黄文

    单位:万仁平(广东省韶关卫校外科教研组 512026);黄文(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小儿外科 512026)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160 我院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小儿小肠血管瘤30例,全部术中在胃镜导视下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13岁之间,平均5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不同程度贫血,严重贫血者4例。发病时间除2例外均在2 a以上。术中通过小肠临时造瘘口置入胃镜证实十二指肠4例,空肠14例,回肠10例,多发性2例。

    1.2 手术要点 本组全部在全麻下,取探查切口入腹,先按顺序探查肠管,找到位于肠管表面血管瘤并距瘤体1~2 cm用丝线作荷包缝合作标记(暂不收紧缝线),根据瘤体大小及分布,将最近端血管瘤在内肠管楔形或部分肠段切除,保护好周围组织,从肠管断端插入胃镜收紧原荷包,逐段检查胃镜等长度肠管,找到肠内血管瘤并于其肠外同法用丝线荷包缝合标记肠管,并在胃镜末端肠管作荷包并切开肠管一小口,将拔出之胃镜插入依次由近而远逐段检查并标记血管瘤(如于胃镜末端附近有血管瘤则不需专门切开肠管,荷包缝合血管瘤肠管,楔形切除后置入胃镜)。如果手术探查开始未能发现肠管表面血管瘤,则由胃窦部开始,作一荷包切开
, http://www.100md.com
    现在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工作

    胃壁同法置入胃镜依次逐段检查并标记血管瘤,检查完毕,取出胃镜,关闭荷包,再根据血管瘤大小及分布等情况决定行楔形或肠段切除。

    1.3 结果 全部在胃镜导视下确诊并逐段肠管检查定位切除,其中28例行血管瘤肠楔形切除,2例行小肠长段切除。术中用胃镜导视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了切除盲目性,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肠管,又避免漏切防止复发,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最长者5 a,最短3 a,平均4.5 a,全部生长发育良好,无一例复发。

    2 讨论

    血管瘤是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婴儿和儿童,但小肠发生率较低(约占胃肠道肿瘤0.2%左右)[1],其最初多无症状,后期均表现不同程度贫血或消化道出血症状,在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常被按普通胃肠疾病对待,以至延误病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2]。虽然国内外已应用小肠镜,但普及尚有困难,而常规检查对小肠血管瘤常无诊断价值,故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中多数患儿在不明原因贫血而剖腹探查中发现确诊[3],而手术漏切率较高,以致以后复发再次手术增加患者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
, 百拇医药
    当不明原因贫血或消化道出血症状患儿,特别是检查发现体表或肝脾等实质性内脏有血管瘤而排除上消化道及大肠疾病时,不管有无辅助检查方法证实,都应考虑小肠血管瘤及早手术探查,并在术中应用胃镜导视确诊切除。小肠血管瘤多数为小息肉样肿物悬垂于肠腔中,很少环绕肠管生长,为红色或紫红色,在胃镜下有典型图像,手术中将胃镜插入肠管逐段检查可确定血管瘤大小、部位分布情况,使术前诊断进一步论证,并根据检查情况可彻底一次切除干净,避免了常规手术切除的盲目性和漏切,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肠管,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总之,胃镜导视下切除小肠血管瘤不但可明确诊断,而且手术切除可靠、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对患儿打击小,避免了术中漏切或误切,并且有利于多科室合作,是目前手术治疗小肠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继康,陈维鹏,韩乃刚,主编.现代肿瘤外科.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58~362

    2,谢祥兰,江伟富,邱晓红.婴儿胃小肠多发性血管瘤致反复便血一例.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3):160

    3,张小波.直肠乙状结肠全层海绵状血管瘤1例.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44

    (收稿日期:1999-05-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