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传染病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42324
输液后败血症2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吴宗宝 许云 李爱娟 尹有宽

    单位:吴宗宝 许云 李爱娟(317200 浙江省六台县人民医院);尹有宽(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

    关键词:

    中华传染病杂志000123 输液后败血症是输液系统被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再通过输液引起的严重医院内感 染败血症,临床报告少见。1994年1月1日到1999年7月31日间,我院所收治输液后败血症21 例,均经细菌培养证实。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5~81岁,平均49.8岁。21例输液后败血症均发生于5~10月份 ,输入液体种类均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液和平衡盐液,其中4例因基础疾病在外院治疗过程 中发生败血症,患者携带所输残留液体转入我院,17例发生于我院住院期间。全部患者均有 基础疾病:包括肝硬化腹水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皮肤裂伤各2例 ,肺结核伴感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胰腺炎、胃溃疡伴出血、胃癌、直肠癌 、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脑挫伤、毒蜂螯伤各1例。
, http://www.100md.com
    二、临床表现

    21例患者均有寒战高热、体温39.5~41℃,呈稽留热,头痛、肌肉酸痛17例,胸闷11例,恶 心呕吐8例,腰痛6例,心悸和腹泻各5例。皮疹9例,其中6例为瘀点、瘀斑,另3例为中心坏 疽性皮疹,皮肤黄染4例,18例在输入污染液体0.5~6(平均1.8)小时内发生休克,血压在8/ 4~12/8 kPa(60/30~90/60 mm Hg)之间11例,血压在8/4 kPa(60/30 mm Hg)以下7例,其中 2例为0。17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4例为深度昏迷伴频繁抽搐。肝肿大10例,脾肿大3例。

    三、实验室检查

    (一) 血、尿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 2例,10~20×109 /L 5例, >20×109/L者14例,中性粒细胞占0.8~0.9者4例,>++90者占17例。尿常规: 肉眼血尿3例,尿隐血阳性者12例,尿蛋白+~++者8例+++~++++者5例。
, 百拇医药
    (二) 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气分析 在发生败血症后,5例慢性肝病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有1倍以 上升高,另有6例ALT、AST升高(>50 U/L),有2例总胆红素升高85.5 μmol/L以上;血尿素 氮>6.5 mmol/L者9例,血肌酐>166 μmol/L者5例;对16例休克患者进行了血气分析, 代偿 性代谢性酸中毒3例,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13例,其中1例休克纠正后出现低氧血症并进行 性加重,经呼气末期正压呼吸仍不能纠正。

    (三) 标本培养 4例外院转入患者,转入时立即将所携带的残留液体和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 细菌和真菌培养;17例住院期间发生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先将其血液和所输液体进行细菌 和真菌培养。每例患者所输液体和血液标本皆获得一致的培养结果。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例 ,绿脓杆菌6例,斯氏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聚团肠杆菌、沙雷菌、脑膜败血黄杆菌各1 例, 荧光假单胞菌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合并白色念珠菌、臭鼻克雷伯菌合并阴沟肠杆 菌、肺炎克雷伯菌合并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各1例。所获24株细菌药敏结果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四、治疗及结果

    表1 24株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细 菌

    株数

    哌拉西林

    头孢

    唑啉

    头孢

    哌酮

    头孢

    曲松

    头孢

    他 啶

    庆大
, 百拇医药
    霉素

    阿米

    卡星

    诺氟

    沙星

    氧氟

    沙星

    氯霉素

    磺胺甲基

    异恶唑

    克雷伯菌属

    8

    5/8

, 百拇医药     2/4

    5/7

    4/5

    5/6

    2/5

    5/7

    3/4

    6/7

    1/4

    1/4

    假单胞菌属

    9

    5/8

, 百拇医药     1/2

    5/8

    5/7

    6/8

    4/7

    7/8

    4/6

    5/8

    2/6

    1/4

    沙雷菌

    1

    1/1

, 百拇医药     0/1

    1/1

    1/1

    0/1

    1/1

    0/1

    阴沟肠杆菌

    1

    1/1

    0/1

    1/1

    1/1

    1/1

, 百拇医药     1/1

    0/1

    0/1

    聚团肠杆菌

    1

    0/1

    1/1

    1/1

    1/1

    0/1

    1/1

    1/1

    0/1

, http://www.100md.com     0/1

    埃希大肠杆菌

    1

    1/1

    1/1

    1/1

    1/1

    0/1

    1/1

    1/1

    1/ 1

    0/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http://www.100md.com
    1

    1/1

    1/1

    0/1

    1/1

    1/1

    0/1

    0/1

    表皮葡萄球菌

    1

    1/1

    1/1

    0/1
, 百拇医药
    1/1

    0/1

    0/1

    1 /1

    脑膜败血黄杆菌

    1

    0/1

    0/1

    1/1

    1/1

    0/1

    1/1

    1/1
, http://www.100md.com
    0/1

    0/1

    注:表中数值表示敏感细菌株数/检测细菌株数 21例患者在发生败血症后,立即弃用原补液,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哌拉西林、头孢曲松 或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或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休克、酸中毒者另开一路 补液,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纠正酸中毒,以间羟胺、多巴胺等血管 活性药物维持血压,2例顽固性休克者,改以多巴胺加麻黄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仍无效。1 8例休克者均曾应用地塞米松。3例合并真菌感染者,1例以氟康唑静脉滴注,2例以伊曲康 唑口服。

    21例输液后败血症患者中5例死亡,3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后死亡。8例死亡者均有休克表 现,其中因输液后败血症顽固性休克死亡2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脑水肿脑疝死亡各1例 ,另外4例则因基础病加重死亡。13例治愈患者体温分别在3~7(平均3.6)d恢复正常,血压 在1~4(平均2.3)d后正常,经抗菌治疗7d血培养复查均阴性。
, 百拇医药
    讨论

    输液后败血症报告较少见,其病原菌各家所述差异较大。徐秀华等[1]认为输液后 败血症90%由克雷伯菌属引起,其余10%左右为肠杆菌,沙雷菌和假单胞菌所致。而周桂华 等[2]则认为输液后败血征多由聚团肠杆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沙雷菌属 所致。本组21例输液后败血症中,克雷伯菌属感染者占38.1%,假单胞菌属感染者占42.9%, 其余为聚团肠杆菌、埃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沙雷菌及脑膜败血黄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感染 ;21 例中有19%为复数菌败血症。本文资料与上述报告均存在有一定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差异和 收集病例所在地区的菌群流行及变迁有关,在临床上值得注意。

    输液后败血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胃肠道症状及皮疹、肝脾肿大和 休克[1]。本病需与其他致热原所引起的输液反应相鉴别。两者虽均有寒战高热, 表现相似,但输液反应常为一过性,引起休克者少见,经过症处理后即可缓解,而输液后败 血症发热时间长(平均3.6d),多伴有休克(占85.7%),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发热持续、休克加 重、病情每况愈下。
, 百拇医药
    文献报告医院感染败血症病死率可达48%,伴休克者较高[3]。本组21例输液后败血 症病死率为38.1%,伴有休克者病死率为44.4%,结果和文献报告基本一致。由于输液后败血 症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因此,一旦作出输液后败血症的诊断后,应及时给予大 剂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可选用哌拉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阿米卡星或氟喹 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给药,同时适当应用地塞米松。输入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有助于患者 度过危险期。合并真菌感染者,可加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等治疗。

    输液后败血症应强调防患于未然,医护人员应提高责任心。不能使用过期药品,尽量减少不 必要输液。护士在配制输液前要仔细检查液体是否混浊、输液瓶有无裂缝、瓶盖有无松动, 配制输液时应严格查对,注意无菌操作,注射时要严格消毒。由于输液后败血症多发生于夏 季,因而在夏季输液时尤应引起注意,以杜绝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秀华.血液感染.见:王枢群,张帮燮,主编.医院感染学.第一版.重庆: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419-424.

    2,周桂华.导管相关性感染.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7,24:235-237.

    3,汪复.医院内感染.上海医学,1992,11:675-678.

    收稿:1999-08-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