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蚌埠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44052
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路亮 谢惠君 朱克莉

    单位:路亮(安徽省巢湖地区人民医院内科,238000);谢惠君 朱克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镜室,合肥 230032)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癌前状态

    蚌埠医学院学报000134

    分类号:R 574;R 730.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00(2000)01-0058-01▲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易被误诊为普通胃肠息肉而延误治疗,本文就其诊治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1988~1998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我院内科共收治12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8~61岁。病程1~28年,其中5例有明确家族史。临床表现:血便、黑便12例;皮肤粘膜黑色素斑11例;腹痛8例;急腹症手术3例;食欲下降、间断腹泻7例。

    1.2 检查结果及治疗 (1)胃、十二指肠:12例均行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4例,占33.3%,其中,单发性息肉1例,多发性息肉3例;共检出息肉33枚,有蒂18枚,亚蒂8枚,广基7枚;直径≤0.5 cm 12枚(36.4%),0.6~2.0 cm 18枚(54.5%),>2.0 cm 3枚(9.1%)。病理类型:错构瘤性息肉31枚(93.9%),腺瘤样息肉2枚(6.1%)。十二指肠息肉2例(16.7%),均为多发性息肉,共检出息肉15枚;息肉有蒂9枚,亚蒂5枚,广基1枚;直径≤0.5 cm 8枚(53.3%),0.6~2.0 cm 6枚(40.0%),>2.0 cm 1枚(6.7%);病理类型:错构瘤性息肉14枚(93.3%),腺瘤样息肉1枚(6.7%)。所有息肉均于内镜下治疗,直径≤0.5 cm者电活检钳钳除,>0.5 cm者圈套器切除。(2)小肠:12例均行小肠气钡对比造影检查,发现小肠息肉9例,占75.0%,均为多发,数目12~121枚,直径0.3~0.5 cm;其中,3例因肠梗阻或肠套叠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共送检息肉132枚。病理类型:错构瘤性息肉121枚(91.7%),腺瘤样息肉9枚(6.8%),腺瘤样息肉部分癌变2枚(1.5%),息肉癌变1例,2枚息肉直径分别为3.0 cm、3.5 cm,表面糜烂伴有血痂。(3)大肠:12例均行大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7例,占58.3%,其中,单发性息肉2例,多发性息肉5例。共检出息肉42枚,息肉有蒂21枚,亚蒂17枚,广基4枚;直径≤0.5 cm 12枚(28.6%),0.6~2.0 cm 24枚(57.1%),>2.0 cm 6枚(14.3%)。病理类型:错构瘤性息肉32枚(76.2%),腺瘤样息肉8枚(19.0%),腺瘤样息肉部分癌变2枚(4.8%)。息肉癌变2例均为单发性息肉,直径分别为2.5 cm、3.5 cm,呈菜花状,表面糜烂、渗血。治疗:癌变者行部分大肠切除术,≤0.5 cm者电活检钳钳除,>0.5 cm者圈套器切除。
, 百拇医药
    1.3 典型病例 例1,女,27岁。无明确家族史,反复血便20年,于1978年因血便发现胃肠多发性息肉。1979年因横结肠息肉行部分肠段切除术。1995年4月因肠套叠手术,术中发现小肠内有直径0.5~1.5 cm大小息肉24枚,行部分小肠切除术。1998年4月住我院,口唇、齿龈、手指、足趾可见黑色素斑,纤维胃镜见胃内有黄豆大小息肉4枚,均为亚蒂息肉,十二指肠未见息肉。大肠镜见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有直径0.6~2.5 cm大小息肉3枚,均为有蒂息肉。所有检出息肉均予圈套器切除。病理诊断:胃错构瘤性息肉、结肠腺瘤样息肉。盆腔B超示左侧卵巢肿瘤,转外院妇产科手术,发现左侧卵巢见约4 cm×3 cm×2 cm灰白色囊性肿块,病理诊断:左卵巢粘液性囊腺瘤部分癌变。行双侧卵巢加全子宫切除术,术后予化疗并定期随访。例2,女,58岁。其两个儿子亦确诊为Peutz-Jeghers综合征。反复血便30年伴腹痛,于1992年5月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度贫血貌,口唇及手指可见黑色素斑。纤维胃镜、结肠镜所见同例1。盆腔B超示左侧卵巢肿瘤,转妇科手术,发现左侧卵巢菜样花新生物。病理诊断:左卵巢粘液性腺癌。行双侧卵巢加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拒绝化疗,3个月后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较少见,有三大主要特征: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特定部位的皮肤粘膜黑色素斑点,遗传性。可发生于自胃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本组资料显示息肉好发部位以小肠最多,其次为大肠及胃,息肉的癌变以大肠息肉最多见,小肠息肉较少见,胃、十二指肠息肉未发现癌变。息肉可致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肠套叠及癌变。胃、十二指肠、大肠息肉,可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及是否癌变,行电活检钳钳除、圈套器切除或手术切除,并定期随访。小肠息肉如无癌变征象及急腹症发生,多不必手术,以免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

    黑色素斑的形成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色素多加深且终身存在,黑色素斑不高于皮面,可呈黑、棕褐及灰蓝色,多见于口唇、颊部、指、趾等部位,偶见于肠粘膜,亦可局限于躯干及四肢,本组仅1例未见黑色素斑,可能因色素较浅或部位隐匿所致。

    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组资料显示有家族史者占41.7%。近年不断报道发现Peutz-Jeghers综合征伴发胃肠外恶性肿瘤(如胰腺、子宫、乳腺、卵巢等部位),本组发现2例卵巢肿瘤,占16.7%,提示对女性患者应警惕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路亮(1967-),男,安徽巢湖人,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郑基田.胃肠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2.

    [2]吴锡琛.消化道内镜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9.

    [3]蚁国铮.错构瘤样肠息肉与肠癌[J].中华消化杂志,1988,8(3)∶141.

    [4]康连春,张家芳,郭 凌,等.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2)∶79.

    收稿日期:1999-04-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