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45918
军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者的防御机制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卢山 刘捷 刘明媛

    单位:

    关键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00126 防御机制是精神动力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已被很多学者所接受与应用[1~3]。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了防御方式问卷(DSQ)测查,并与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患者作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1998年1月1日至10月1日在我院精神二科住院的男性军人患者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标准,排除衰退型和残留型患者,攻击行为是指此次患病至住院一个月内以任何形式对他人造成躯体伤害。攻击行为组(研究组):共30例,年龄18~46岁(26.47±7.33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7例,高中13例,大专以上8例;有精神病遗传史1例;住院次数1~7次(1.90±3.84次);病程39天~14年(1.90±3.84年);药量(折合氯丙嗪)400~600mg/d(568.48±58.23mg/d)。无攻击行为组(对照组):共30例,年龄18~45岁(25.39±6.47岁);文化程度:小学1例,初中8例,高中13例,大专以上8例;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2例;住院次数1~6次(2.36±1.24次);病程50天~12年(2.24±2.96年);药量400~600mg/d(533.53±95.40mg/d)。
, 百拇医药
    二、评定方法

    于入院一个月时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防御方式问卷(DSQ)。DSQ共88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9的九级评定方法,越接近9应用此种防御机制的频度越大[4]

    表1 两组DSQ分值比较 项 目

    研究组

    (n=30)

    对照组

    (n=30)

    P

    不成熟型

    5.81±1.21
, 百拇医药
    4.98±0.95

    <0.01

    投射

    5.0±1.73

    4.23±1.66

    <0.05

    退缩

    6.5±2.02

    5.32±2.18

    <0.05

    成熟型

    5.94±0.60
, http://www.100md.com
    5.92±0.96

    >0.05

    中间型

    5.33±1.31

    5.84±1.06

    >0.05

    反作用形成

    5.86±1.04

    4.53±1.55

    <0.01

    理想化

    5.19±1.39
, http://www.100md.com
    4.85±1.71

    <0.01

    结 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病程、住院次数、药量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二、两组精神病症状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BPRS总分为36.64±9.21和32.64±8.45,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因子Ⅲ(3.28±1.97对2.15±0.71,t=3.04,P<0.01),因子Ⅴ(3.62±0.94对2.40±0.72,t=5.64,P<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因子Ⅰ、Ⅱ、Ⅲ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三、两组防御机制的比较,研究组的DSQ不成熟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成熟因子分、中间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24个单项防御机制进行比较,在投射、退缩、反作用形成、理想化方面存在差异,详见表1。研究组单项防御机制列前三位的有假性利他(7.13)、升华(6.58)、退缩(6.5)。对照组为升华(6.68)、假性利他(6.27)、压抑(5.97)。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以往许多作者从病理心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对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但结果缺乏一致,最近心理防御机制在精神医学领域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杨晓东等应用DSQ对31例有攻击行为和33例无攻击行为的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照分析,发现入院时有攻击行为患者DSQ不成熟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治疗后两组病人的成熟因子分均明显升高,有攻击行为组患者不成熟因子分明显降低,提示其攻击行为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有关[3]

    本组资料显示研究组经一个月的治疗后敌对猜疑(因子Ⅴ)、思维障碍(因子Ⅲ)分值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DSQ不成熟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中间型、成熟因子分无差异。研究组单项防御机制中投射、退缩、反作用形式、理想化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总是将自己的痛苦,过错归咎于他人,怀疑亲人、朋友、严重时则出现攻击行为。
, 百拇医药
    Beiser发现,在精神分裂症的恢复过程中防御机制的变化,首先是精神病性否认,经过幻想然后转为潜抑和隔离,最后是压抑和升华[1]。我们的研究发现经一个月的治疗,研究组单项分列前三位的为假性利他、升华、退缩;对照组为升华、假性利他、压抑。总体上看,患者BPRS总分较低、基本处于恢复期,符合Beiser的压抑和升华阶段,作者认为Beiser等防御机制作为病情变化的指标比较客观,虽然症状的改变还未彻底,但患者在防御机制方面也逐渐转变为成熟型防御机制,同时也应注意某些防御机制如投射、退缩等在部分患者中仍较多使用、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预测指标或者为心理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路敦跃,张丽杰.防御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69~72.

    2,Samallahti P,Aalberg V,Pentinsaari J-P.Does denfense style uaiy with severity of mental disorder An empirical assessment.Acta Psychiatr Scand,1994,90:290~294.

    3,杨晓东,王松波,王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91~292.

    4,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6~53.

    收稿日期:1999-08-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