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天津中医药》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1527
邵铎年治疗胃脘痛验案
http://www.100md.com 《天津中医药》 2000年第1期
     作者:吴林鹏 冯海鹏

    单位:300480 天津市汉沽医院

    关键词:

    天津中医000133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4-5392(2000)01-0047-01

    汉沽已故老中医邵铎年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治疗胃脘痛经验独到。兹将其验案三则整理如下。

    1 和法验案

    患者,男,34岁。1980年9月27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间断发作5年余,近3个月复发。前经调治而疗效欠佳。现证见胃脘胀痛,痞满嗳气,恶心厌食,面色萎黄,肢体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4次,腹部喜温恶寒,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粘膜脱垂。综合脉证可知中焦窒塞,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是本证病机,故治法首当斡旋中焦。处方:半夏15g,党参10g,黄连6g,黄芩6g,干姜6g,陈皮10g,木香6g,白6g,红枣4枚。4剂。复诊时诸证明显减轻,食欲略增,偶有嘈杂,舌质略红,苔腻略黄,脉弦。前方去黄芩加白芍15g,吴萸3g。连用6剂诸证渐安,惟食后脘闷嗳气,舌苔白略腻,脉濡滑。改用温胆汤加香附、苏梗、川朴、白等和中化湿。又服6剂饮食增加,气色渐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以香砂六君汤加减调治善后,两年未复发。
, 百拇医药
    按:邵老认为胃痛日久多虚实夹杂,不宜重剂攻伐,亦不可呆补壅气,治之以和法为贵。使攻补勿过,寒热无偏,乃合胃居中土治宜冲和之义。本案先以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得效后于和法中寓制肝安胃之意,继以和中化湿,健脾和胃善后。始终立足和法取得满意疗效。

    2 缓肝法验案

    患者,女,55岁。1985年8月15日诊。主诉胃痛时作3年有余,2个月前因郁怒不解复发。胃镜检查报告为慢性萎缩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轻度肠上皮化生。诊见胃脘隐痛连胁,纳少乏味,饥则嘈杂,食则脘胀,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虚烦少寐。舌质嫩红,舌苔薄白,中心剥脱,脉象细弦。本证胃虚肝急,法当制肝以安胃,然气津已伤辛燥之品不可再用。拟缓肝益胃之法。处方:沙参15g,玉竹10g,小麦100g,红枣10g,白芍15g,佛手10g,百合15g,炙甘草10g。上方服用12剂后脘痛缓解,夜能安卧,精神转佳,胃纳仍少,脉象细缓。斟酌脉证为肝急得缓,胃虚未复。原方加童参15g,生谷麦芽各15g。又服8剂食欲渐增,惟食后腹胀。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前方去沙参、玉竹,加朴花、苏梗、香附、扁豆等味。调理3个月后诸证渐安。
, http://www.100md.com
    按:《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制肝安胃是治疗胃脘痛重要法则。制肝者,制肝之用也。实者疏泄通降以制之;虚者甘润濡养以缓之。本案采用叶天士缓肝益胃法,方用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缓肝木之急以安中土,补阳明之虚以御厥阴,旨在制肝而不伐肝,肝和胃自安。

    3 补法验案

    患者,男,32岁,1985年4月27日诊。主诉胃痛4年余,近1个月因饮食失调而加重。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胃脘部冷痛,空腹及夜间加重,嘈杂泛酸,大便无明显异常。舌暗淡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弦。辨证为寒凝中焦,久痛入络,方用良附丸、丹参饮、乌贝散等合方加减。服药后诸证减轻,效不更方,宗原法治疗2周症状改善不明显,疼痛时止时发,饥则加重,食则稍缓,体倦乏力,心悸少寐,观其面色白无华,形体消瘦,诊脉细缓少力。重新辨证为化源不足,心脾俱虚,胃络失养,不荣而痛。故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60g,白芍3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枣仁10g,元肉10g,海螵蛸30g,炮姜4g,陈皮10g,木香6g,炙甘草10g,红枣6g。连服8剂后胃痛、嘈杂俱消失,夜能安卧,气色渐佳。继用原方加减调理月余,身体康复如初,溃疡愈合。

    按:张景岳云:“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此类气血失荣的虚痛,疏通之法虽有暂效而终必反复,惟培补后天使愈出自然才是治本之举。此证邵老习用归脾汤加减,以甘温峻补气血达到荣养胃络缓急止痛的目的。其中重用黄芪取其兼有托疮生肌之功,有利溃疡愈合。

    (收稿日期:1999-09-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