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2641
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陆广莘

    单位:陆广莘(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00010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0)01-0070-03

    1 中医学的基础研究,也就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目标对象的理论模型,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学特色的根本所在,是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诊断要求的认识成果。它不同于西医基础理论,在于其目标对象的选择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方向的不同。

    1.1 西医学是西方哲学传统同自然科学成果相结合的产物.
, 百拇医药
    西方传统是追求事物本原的认识论,和西医学以疾病为目标对象及其消极疾病观,借助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回答“病从何来”的病因病理病位。疾病分类学的基础研究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去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回答有关疾病的刺激因和结构因,并依此寻找相应直接对抗的消除病因和纠正病理的原因疗法和预防方法。

    1.2 中医学是中国的哲学传统同养生治病的几千年持续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哲学传统重视“行”的实践论的目的论和动力论。养生知本的诊断要回答保持增进健康的动力机制和目标模式。治病求本的诊断,要求回答由疾病向健康转化的动力机制和目标模式。中医基础研究的方向,是向前 向上向内去回答:向前的目标模式、向上的整体功能、向内的动力机制,以为养生治病实践的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并依此作为具体识别利害药毒的价值标准和选择养生治病手段的科学根据。

    1.3 近代史上中医理论的争议最大,认为不能回答“病从何来”而视为不科学
, 百拇医药
    胡适说:“西医能说出他得的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他的病,就是说不清楚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周作人更极端:“就是中医医得的病,我也绝对不请教中医。”于是就有了“有疗效也不等于科学。”原来他们理解的科学,是回答“怎么来的和是什么”的溯因分析的认识论要求,回答的只是刺激因和结构因,是识病或辨病求本的要求。对于医学实践来说,对于不是机械物的生命体来说,重要的是对象本体自己运动、自己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因和目的因的诊断,才能为养生治病实践提供根本的动力和依靠的对象。不同于单纯溯因分析认识论的消极疾病观的诊断,只找到直接对抗的打击对象,无视对象内在动力和作为依靠对象的存在,简单地视对象为被动的受控系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走向反面。这也正是中医之所以有疗效,以及中医疗效的科学原理所在。

    1.4 中医基础理论经历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需要对此进行总结

    近代史上用疾病分类学诊疗思想总结中医疾病史,诠释中医理论概念,由于仍站在“辨病求本”的立场和视角,未能揭示“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认识发展史,未能从“动力目的因”角度审视中医理论概念的功能模型概念本质。
, http://www.100md.com
    1.5 中医学的理论之为“道”,是指实践道路的道理,是指明实践的目的、道路和方法的理论

    向何处去,走什么路,依靠什么对象,帮助什么对象,利用什么对象,打击什么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消极疾病观溯因分析理论的只找毛病和与之直接对抗的手段。中医基础理论所反映的目标对象,是关于五藏阴阳网络稳态演化调节的“神机”,这是根本的目标对象。气血津液流自组适应机制的“气机”,这是关键的中介对象。亢郁旺气发动的“正祛邪”抗病反应的“病机”,这是因势利导的帮助对象。整体边界屏障功能全息效应的“形证”,这是积极动员的作用对象。

    1.6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从己有的思想资料出发

    而应用什么样的方法论这取决于我们必须研究的对象本身。要进行理论综合,其根本的支点在于对自己研究对象特性的理解和把握。

    西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目标对象也是疾病,诊察对象、判断对象、作用对象和目标对象四者是同一的。并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从器官层次到细胞层次到分子层次,逐步推进关于微观层次的认识。
, 百拇医药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关于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医学把天人之际相互作用的界面定位在人的整体边界,从而保证了人在个体水平上的整体性,从而也体现了人作为地球上有机生命体的最高形式,是主体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主体性的主导地位。人的整体边界区分了内与外、自我和非我、人和环境,并区分了内外在进化序列上的不同层次。人的整体边界是天人之际相互作用的界面,内外物质能量信息出入交流的调节屏障,界面的屏障功能和全息效应是中医学养生治病的作用对象。中医学的“证”或“形证”,就是天人之际中健病之变在整体边界上的出入信息和全息效应。“证”的出入信息和全息效应是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具有分形和混沌的特征,现知它们不可能用均数和方差来显示其复杂性。“证”是中医学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辨证养生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证”是四诊的诊察对象,是针灸推拿气功导引膏贴熏洗内服中药等养生治病手段的作用对象。因此,“证”的医学具有界面医学、信息医学、全息医学的特征。

    1.7 辨证养生和辨证论治,需要通过辨证求本的诊断认识为指导
, http://www.100md.com
    证不仅仅是疾病的证,证不能从属于病。辨证诊断中有:“知病知不病,知丑知善,用之有纪,诊道乃具。”诊察和判断中不仅要看到病的一面,还要看到不病的一面,不仅看到消极破坏“丑”的一面,更要看到积极抗病“善”的一面。

    辨证求本的诊断内容包括三种答案:

    中医学研究对象中关于健病之变的转化过程,辨证求本的“本”,有(识病求本)→疾病→(治病求本)→健康→(养生知本)→健康。

    识病求本这部分现代西医学把它发展了。

    治病求本和养生知本这两部分被中医学保持下来和发展了。

    1.8 中医辨证求本基础上的辨证养生和辨证论治,它的诊察对象和判断对象是不同一的

    前者是“视其外应”的形证,后者是“以知为藏”的正气。养生治病的作用对象和目标对象也是不同一的,前者是整体边界全息效应,后者是人体正气的自稳调节和自组适应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动的“正祛邪”抗病反应。中医基础医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不是关于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应该是:五藏阴阳的自稳调节机制,气血津液的自组适应机制,亢郁旺气的抗病反应机制和整体边界的屏障全息效应机制。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的功能模型本质,要求将理论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揭示出来,并力求用现代语言加以诠释。

    2 中医学的实验研究,起步晚、难度大

    开始从临床上进行“证”的本质研究,希望能找到特异性指标。我们则遵循以下的原则:

    2.1 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先厘清中医理论概念所反映的功能模型概念的内涵

    例如“脾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是通过其“转味而入出”和“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去实现的,脾运化津液化生气血,灌溉藏府,周养身形。从而表现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统血,脾旺不受邪等功能。

    2.2 根据“其恶者可见,善者不可见”。正常情况下不易被发现的生理功能,可以在病态情况下显现出来。由此通过脾气虚去研究“脾气”的生理功能的方法。
, 百拇医药
    2.3 根据中医病因学原理创制脾气虚动物模型,并用健脾中药方剂的复健来进行反证。

    2.4 分解理论概念的功能内涵,形成工作假说和实验设计

    通过利用现代观测技术手段,丰富了上述功能概念的内涵。

    2.5 我们选择肝和脾两个课题领域,是基于适应与稳态是如何实现的,是生命科学的主题

    肝为将军之官,司对外适应和防卫,脾通过转味而入出,运化津液的自组自稳。在病态情况发动的抗病反应,肝是风郁瘀,脾是痰湿水,由此建立了肝血风(郁)瘀和脾津痰湿两大课题领域。

    借助坎农的稳态学说和塞里的应激学说。提供实验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为中医基础医学的研究,发展中医实验科学探索了一条以中医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研究思路。它不囿于临床研究某一证型的化验检测研究,属于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基础研究思路。
, 百拇医药
    2.6 开展中医实验医学

    目前主要是学习引起跟踪技术,又要探索按中医理论作为功能模型概念的本质要求,在工作假说和理论概括上,自觉地从刺激因结构因的实体论解释,上升到目的因动力因的功能调节上去理解。

    2.7 受控实验是同构造性世界观相对应的,生命体作为自组织的非线性系统,组合突现新的功能是有机论世界观的根本观点

    因此受控实验要上升为系统干预,实验研究的目的已不再是揭示单因素的刺激因的因果关系。中医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人体身心相关的自组适应自稳调节机制这个潜能,发掘和加强这种潜能是中医学的本来之义。因此标本观念的向中医学指导思想的转换是开展中医实验科学的关键,即人为本,天(环境)为标,从而派生为:对象为本,医药手段为标,医学也是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用上守神的调节观超越和包容粗守形的实体论。治病求本要回答的正是人体内在的自愈机制。
, http://www.100md.com
    实验研究的功能在于加速经验观察和积累过程,但是在实验医学中所得的还必须返回到整体水平的临床实验观察中去检验。因此实验研究要与临床研究互动互补的结合,并都要重视让事实和数据向理论层次的升华。

    3 中医基础研究中重大和疑难的理论问题

    3.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医研究对象和实践目的这个“本”的界定,解决中医学的根本性质问题,不局限于“医己病之病”的“下医”。

    3.2 证的本质界定,解决界面医学这个重大问题

    3.3 辨证求本与辩病求本的界定,解决把证从属于病的问题

    3.4 病机的本质界定,解决“皆根于内”的抗病反应问题
, 百拇医药
    3.5 气机的本质界定,解决自组织自适应机制问题

    3.6 神机的本质界定,解决自稳态调节分级层次的网络问题

    3.7 中医理论的功能模型属性的界定,解决狭隘的实体论定位问题

    3.8 中医养生治则思想的界定,解决直接对抗的状态控制误区问题

    3.9 中药药理学的界定,解决通过界面全息效应的间接动员调节问题

    4 内外的有利条件

    4.1 当代科学的实验主题是揭示各级层次的自组织原理

    4.2 生命科学的主题是回答:稳态和适应是如何实现的

    4.3 医学未来学揭示
, http://www.100md.com
    一旦把调节机制和防卫机制有所阐明,医学的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这就是找到了依靠对象的内在动力学根据。

    4.4 现代医学危机的表现为:费用↑、病种↑、药物淘汰↑

    其背景在于:消除病因的治疗出现多元抗药;纠正病理的治疗出现受体超敏;直捣病所的治疗出现自身免疫。

    4.5 心理学

    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都在反思各自向何处去,面临一个根本观念重大转型时期,即转向:积极心理学,稳态适应的生理学,抗病防卫反应的病理学,机体中心论的药理学。

    4.6 神经网络——内分泌网络——免疫网络——代谢网络和膜学研究及其间的因子(递质激素)网络研究进展。

    4.7 我国以全球土地的7%,基本解决了23%人口的吃饭问题,以全球卫生投入不到1%,基本解决了23%人口的健康问题,平均寿命已>70岁,其中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医学之功不可没,农学界医学界已予注意。
, 百拇医药
    4.8 国际性的对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医学危机的反思

    提出了替代农业、替代医学;生态农业、生态医学的概念。要求重视传统农业和传统医学的有机论及其综合技术的价值。

    4.9 专题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分布

    发现农业仅占1.5%,医学仅占1.7%,认为这两项涉及12亿人口吃饭和健康的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显然应该大大增加。

    4.10 我们已有一支中医队伍,又有西医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力量,更有一支越来越壮大的中西医结合队伍,兼通中西能深入地进行比较和借鉴,以对方为镜子更好地认清自己。

    4.11 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哲学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实践观念对传统认识论的转化和实体观念的消解,以实践为基础自觉地将人和他的环境世界的现实关系,作为哲学的起点和归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