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264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学相互影响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王宗殿

    单位: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000112 摘要:目的:应用中药中研Ⅱ号复方对感染SIVmac251恒河猴实验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β2-MG变化。方法: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感染动物实验研究,通过中研Ⅱ号复方对感染动物及治疗后转归影响,检测猴血清β2-MG含量变化及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数改变,观察中研Ⅱ号对模型动物免疫调节作用。结果:中研Ⅱ号复方能够降低感染动物血清β2-MG含量,并能提高动物CD4+T细胞百分数。结论:中研Ⅱ号对SIV感染动物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 百拇医药
    文章编号:1006-3250-(2000)01-0070-03

    Study of Lymphocyte Subset and Serum β2-Microgloblin

    on Infection SIVmac251 model by ZhongYan-Ⅱ

    Abstract:Purpose Experimet research in the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herbs of ZhongYan-Ⅱ to treat Simian immunodeficiecy Virus(SIVmac251)infection model.Method: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regents to label on CD4+T cell in PBMC with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the percentag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Serum β2-microgloblin(β2-MG) was measured by ELISA method.Result:The infection model of macques by Simian immunodeficency Virus which the percentage CD4+ T cell number were increased in PBMC and β2-MG level were decreased by ZhongYan-Ⅱ in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ZY-Ⅱ was enhanced effect of immune function on infection of SIVmac model and it was to strengthen the Vital-qi the resistance of the infection mokdy as well as its self-repairing ability to remov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recover the health.
, 百拇医药
    Key words:ZY-Ⅱ;SIVmac;β2-MG;CD4+T cell;mokey

    艾滋病是80年代发现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传染病,也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利用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发挥传统医药抗病毒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受到国内外关注。本项实验采用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anodeficiecy virus SIV)感染恒河猴动物模型,观察中研Ⅱ号复方治疗效果及抗艾滋病毒作用机理,为治疗艾滋病提供实验依据。实验采用SIVmac251感染恒河猴观察中研Ⅱ号复方对感染和治疗后动物血清β2-MG含量变化对CD4+T细胞的影响,及中研Ⅱ号复方对动物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材料与方法

    1 病毒
, 百拇医药
    猴免疫缺陷病毒株SIVmac251,由美国艾滋病研究中心MarX博士惠赠。

    2 动物及模型的建立

    恒河猴(Rhesus Macaques)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无任何病毒感染健康动物。以每猴3MID/mL(100% minimal infection dose)经静脉注射感染动物。

    3 药物

    中研Ⅱ号复方由北京长城制药厂制备成冲剂,以蒸馏水溶1.032g/ml(生药)。自感染当日起经胃管灌喂每日1次10 ml/次,西药对照组AZT(Zidovudine)由Wellcome Co.产品100 mg/粒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胃管灌喂每日1次。模型对照组灌服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周,8周后停药,观察4周。

    4 血清β2-MG测定
, 百拇医药
    ELISA法免疫酶联试剂盒,由Immunotech Co.提供。按说明书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并绘制标准曲线。猴血清按不同治疗时间采血,常规分离血清,低温冰箱-20℃保存。实验结果使用法国全自动酶标仪对样品O.D值测定,并按标准曲线测定相应蛋白含量。

    5 猴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测定

    实验所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抗体均由邦定公司提供。实验操作常规分离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间接荧光染色法标记CD4+T细胞,2%多聚甲醛固定,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 420测定实验结果。

    结果

    1 整体情况

    感染SIVmac251动物2周后进行病毒分离,血浆病毒呈现阳性,证实模型动物全部感染。实验动物明显消瘦,体重下降,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腹泻及继发皮肤感染,动物机体抵抗力呈明显下降趋势。中研Ⅱ号组动物较其他组整体状况好。
, http://www.100md.com
    2 动物血清β2-MG含量变化

    动物感染SVImac251,2周后各组测定血清β2-MG含量均较感染前有明显上升趋势,感染后病毒对免疫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中研Ⅱ号组在4周时β2-MG呈现下降,8周时基本是稳定状态,停药后4周β2-MG恢复至感染前水平。从总的趋势中研Ⅱ号组随用药时间动物血清β2-MG含量不断下降。西药AZT组,在用药4周变化不明显,8周时血清β2-MG含量下降,停药后4周β2-MG含量也降至感染前水平。实验观察AZT组血清β2-MG含量下降较中研Ⅱ号缓慢。中研Ⅱ号能降低血清β2-MG含量,对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研Ⅱ号组、AZT组治疗后β2-MG比感染期均有下降趋势,未有统计学差异。

    表1 感染前后各组动物血清β2-MG含量变化(mg/L,x±s) 组 别
, http://www.100md.com
    N

    感 染 前

    感 染 后

    2W

    4W

    8W

    12W

    中研Ⅱ号

    4

    0.0427±0.010

    0.0850±0.025

    0.0623±0.007

    0.0780±0.021
, 百拇医药
    0.0350±0.009

    AZT

    4

    0.0300±0.012

    0.0541±0.002

    0.0575±0.023

    0.0425±0.011

    0.0300±0.002

    阴性对照

    3

    0.0573±0.017

    0.0727±0.010
, http://www.100md.com
    0.0470±0.004

    0.0467±0.007

    0.0355±0.008

    3 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数变化

    CD4+T细胞变化能够反应SIV病毒对细胞损害的程度。感染前各组动物CD4+T细胞百分数接近(29.0%~31.8%),感染SIVmac251两周后各组CD4+T细胞明显下降(18.3%~19.95%),中研Ⅱ号组在用药4周CD4+T细胞明显上升,至用药8周已接近未感染病毒时水平,停药4周仍能维持稳定的状态。可看出中研Ⅱ号作用是持续稳定的。AZT组动物在用药4~8周时CD4+T细胞回升不明显,停药后开始上升,不如中研Ⅱ号显著。用药同期观察,4周时中研Ⅱ号组CD4+T细胞上升明显于AZT和对照组,用药8周时中研Ⅱ号已接近正常时水平,停药后中研Ⅱ号维持稳定。AZT组CD4+T细胞有上升趋势。AZT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不及中研Ⅱ号明显。表2 感染前后各组动物CD4+T细胞数变化(%,x±s) 组 别
, 百拇医药
    N

    感 染 前

    感 染 后

    2W

    4W

    8W

    12W

    中研Ⅱ号

    4

    31.80±5.44

    18.30± 1.30

    27.40±4.12

    30.80± 1.30
, http://www.100md.com
    28.10±2.95

    AZT

    4

    29.00±5.30

    19.95±12.05

    19.00±0.00

    16.85± 6.75

    25.50±6.15

    阴性对照

    3

    29.81±3.46

    18.67± 4.38
, http://www.100md.com
    19.20±7.43

    23.80±16.07

    24.65±4.95

    讨论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机体免疫功能而使人体发生一系列严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患者免疫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治愈的药物。艾滋病毒的巨大危害在于一旦病毒侵入人体,就会在CD4+T细胞、巨噬细胞内复制,形成病毒血症并向全身淋巴组织播散。病毒不断持续复制使机体CD4+T细胞不断破坏,CD4+T细胞由于感染病毒后的凋亡或由CTL细胞的杀伤或抗体介导细胞毒作用而死亡,致使CD4+T细胞数明显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及继发感染,同时也更加速了免疫功能的破坏以致完全崩溃。目前,国际上已从单用AZT(核苷酸类抑制剂)发展为AZT+ddC+ddI联合用药,针对艾滋病毒有效控制,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但病毒的变异和耐药及副作用仍然使细胞内病毒不能得到完全彻底杀灭。针对艾滋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中医采取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及兼证施以用药,用扶正祛邪的理法方药进行治疗。中研Ⅱ号复方是针对艾滋病早中期常见的脾肺气阴两虚病症治疗的中药复方,由当归、黄芪、麦冬、甘草等中药组成,以气血双补、扶正固本为首要,同时协调阴阳,驱邪抗毒,具有抑制HIV和增强免疫功能作用。临床观察,该方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保护免疫功能总有效率为47%,能够延长艾滋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机制是调动机体气血运行,促进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抗御病毒目的。从病毒直接破坏模型动物CD4+T细胞百分数变化观察,中研Ⅱ号复方使动物CD4+T细胞在用药后得以明显提高,并能在治疗8周后恢复感染前水平,停药后仍能维持稳定。β-MG是一种低分子蛋白,体内多种有核细胞均能合成主要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近年来发现不少非肾脏疾病,如肿瘤、炎症、同性恋、艾滋病人出现血清β2-MG含量升高,其含量与病情进展治疗效果相应变化。实验观察正常状态时血清β2-MG相对稳定,当病毒侵入淋巴细胞进行复制,严重破坏淋巴细胞功能,破坏的细胞表面β2-MG释放入体液,使血清β2-MG含量增高,也使淋巴细胞表面活化位点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直接影响淋巴细胞信号转导。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中研Ⅱ号治疗4周后血清β2-MG下降明显,随治疗时间血清β2-MG下降至感染前水平,淋巴细胞功能趋于稳定。AZT组在治疗中β2-MG下降趋势较中研Ⅱ号缓慢。使用中研Ⅱ号CD4+T细胞上升,血清β2-MG含量下降,可看出中研Ⅱ号对免疫细胞保护作用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
, 百拇医药
    从CD4+T细胞数量变化反映病毒对机体免疫损害的程度,血清β2-MG含量改变直接影响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二者反映了SIV感染动物不同时期细胞异常活化。中研Ⅱ号具有调节保护免疫细胞使免疫应答趋于平衡稳定作用。在观察感染动物β2-MG含量变化同时,对1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β2-MG含量进行测定,正常健康志愿者血清β2-MG含量2.5 mg/L,与国外报道标准一致,验证了该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艾滋病是当前最严重的传染病,其关键就是艾滋病毒在感染体内高速度复制和变异,病毒快速感染并不断破坏新的细胞,严重催毁机体防御功能。理想的治疗药物既要杀灭病毒又要保护机体免疫功能。中医中药在整体调节,扶助正气,提高、保护机体防御功能有一定作用,中研Ⅱ号复方就是以调整气血运动机制,健脾气补肺气,增强机体抗御病毒能力而达到祛邪目的。

    作者简介:徐淑玲,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免疫室副研究员,从事中医中药免疫调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实验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陆菊明.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10:475.

    [2]张绍良,白绿江,杨永明,等.消化道癌手术前和后测定血清β-M的临床意义.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1,6(3):186.

    [3]王允惠,王增林,柳立军,等.血清β2-微球蛋白测定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7,9(3):36.

    [4]关文明,周健,刘军,等.脑腹质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的初步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3):170.

    [5]史久华,章谷生,向建之,译.β2-微球蛋白.艾滋病临床医师指南,1997-1998.

    [6]Berggard I,Bearn AG,Isolation and propertie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β2-MG occuring in human biological fluids.J Biol chem,1968,243:4095.

    [7]Evrin PE.β2-MG Production is Vitro by human hematopoietie mesenchymal and epithelial cell.J Immunol,1974,8:1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