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3702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头颅、MRI和CT
http://www.100md.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张玲如 赵翕平 刘文

    单位:张玲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210029);赵翕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210029);刘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210029)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MRI;CT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000116 摘 要 肝豆状核变性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铜代谢障碍所致的家族性变性病。 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3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回顾性研究。 结果 14岁以下发病19例, 15~34岁发病12例, 影像学检查异常率 为96.77%, 主要表现对称性底节区异常信号(或低密度), 此外还有丘脑、 脑干等部位的 异常信号, 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肝豆状核变性(M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 谢障碍所致的变性病。我院94年~99年4月共收治31例,均有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住 院17例,门诊14例)。现对这一组病人的临床、影像学检查作一回顾性分析。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男21例, 女10例, 男∶女=2.1∶1。 发病年龄8~34岁, 平均1 4.4岁, 其中14岁以下19例, 15~34岁12例。 病程最短4个月, 最长14年, 平均1年8个月 。 父母为近亲婚配4例。

    二、 临床表现: 30例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 表现为口齿不清、 流涎、 手抖, 肢体 肌张力呈铅皮样或齿轮样增高; 大部分肢体有不自主多动, 3例表现肢体及躯干扭转痉挛 ; 部分病例有强哭强笑; 腱反射亢进、 巴彬斯基征阳性8例, 4例轻偏瘫; 有明显精神 症状5例, 表现发呆少语、 行为怪异3例, 哭闹冲动、 傻笑2例; 肝功能异常6例, 3例 肝硬化, 其中1例伴有腹水; 肾损害2例; 皮肤黝黑3例。

    三、 辅助检查

    眼科裂隙灯检查k-F环19/19例阳性。
, 百拇医药
    血铜氧化酶17/17例降低, 10~26u/L(正常人90~200u/L), 血铜氧化酶光密度0.03 ~0.19(正常0.34)。

    影像学检查: 本组每例均查头颅MRI或CT。 其中1例既查头颅CT, 又查MRI。 查头颅MRI 25例, 1例未见明确异常信号, 仅表现左侧半球皮层下萎缩; 24例异常信号, 部位在 双侧豆状核、 壳核22例, 尾状核头部12例, 丘脑13例, 脑干14例, 双额叶及小脑各1例 。 异常信号均呈片状或条块状, 边缘欠清19例, 较清5例, 均为长T1、 长T2信号。 头颅CT 7例, 6例异常, 表现为对称性双壳核低密度3例, 双豆状核、 右侧尾状核头部 低密度各1例, 脑萎缩2例, 正常1例。

    讨 论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致的家族性疾 病, 本组31例中无1例有明确的家族史, 4例父母为近亲结婚, 因此MD散发病例不少见。 MD最常侵犯儿童或青年人, 本组14岁以下发病19例, 15~34岁12例, 与文献相符。
, 百拇医药
    MD的诊断既往主要根据青少年发病、 锥体外系症状、 精神改变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角膜K-F环阳性、 血铜氧化酶低来诊断。 目前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 对MD已可作基因诊断 。 但这种检查只有少数医院能做, 血铜氧化酶及血清铜、 尿铜的测定也不普及。 头颅CT 或MRI对M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阳性率高, 本组头颅MRI 25/25例异常, 头颅CT6/7例异 常, 影像学阳性率达96.77%, 尤其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底节区异常信号或低密度更具诊断意 义。 目前, 头颅MRI及CT已基本普及, 对MD的诊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主要由于过量铜离子沉积引起的胶质增生及局灶水肿的反应 , 由于铜离子沉积物的刺激, 受累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 呈长T1、 长T2信 号, 即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以豆状核(壳核及苍白球) 最多见, 其次是丘脑、 尾状核头及大脑白质, 脑干也不少见, 偶见于小脑齿状核。 本 组查MRI 25例, 24例有异常信号, 对称性豆状核、 壳核异常信号22例, 尾状核头部12例 、 丘脑13例、 脑干14例, 双额叶及小脑各1例, 呈长T1、 长T2信号, 与文献相符 。
, 百拇医药
    MD的头颅CT表现为壳核、 苍白球对称性低密底区, 尾状核萎缩致双额角扩大、 小脑内 低密度区、 脑干萎缩致环池明显增宽[1]。 本组查头颅CT 7例, 6例异常, 对称 性壳核低密度3例, 双豆状核、 右侧尾状核头部低密度各1例, 脑萎缩2例, 仅1例正常, 与文献相符。 MRI具有较高的对比分辩力, 对信号变化敏感, 没有骨伪影的影响, 对肝 豆状核变性脑部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CT[2], 头颅CT对脑干、 小脑的病灶不能很 好地显 示。 本组有1例头颅CT表现为双底节区低密度灶, 而MRI除双底节区外还有脑桥内异常信号 。

    表现为双底节区异常信号或低密度的病变还有一氧化碳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及多发性硬 化。 因此本病尚需与这些疾病鉴别。 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者6天内头颅CT脑髓质可见广泛低 密度区, 伴脑室、 脑质受压、 变小, 可同时伴苍白球低密度区。 苍白球低密度区为卵 园形小片状, 多两侧对称, 但可为单侧, 边界清楚, 直径在1cm以内。 MD 头颅CT表现主要是基底节区低密度, 以壳核受累为著, 壳核出现对称性带状或弓形向外新 月形低密度区域或(和)尾状核头、 丘脑对称性卵园形低密度区。 两者低密度 区的形态分布不同, 结合病史及临床很容易鉴别。 霉变甘蔗中毒的CT表现也为两侧基底节 出现低密度影, 在苍白球为类园形, 壳核为带状, 豆状核为扇形, 尾状核头也可受累 。 且霉变甘蔗中毒后遗症主要表现锥体外系症状, 与肝豆状核变性极易混淆。 但详细询问有霉变甘蔗中毒病史, 角膜k-F环阴性及血铜氧化酶不低可资鉴别。
, 百拇医药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表现一般在侧脑室周围类园形或融合性斑块, 还可见于半卵园中心 、 胼胝体等, 脑干、 小脑、 脊髓内亦可见斑点状不规则MS斑。 这种影像学改变很容易 与MD鉴别。 但少数重者在丘脑、 壳核、 尾状核显示非血源性异常铁沉积, 呈短T2信号 , 与MD很相似。 我们遇到1例男性29岁, 以精神症状2年、 视力下降2周入院 。 头颅MRI表现两侧底节壳核、 两侧内囊、 两侧小脑齿状核及脑桥内分别见对称性异常信 号, 呈等T1、 长T2改变, 影像科诊断: 肝豆核变性待排除, 但该例有视力障碍、 眼 科裂隙灯检查角膜k-F环阴性, 血铜氧化酶正常(130u/L), 诊为MS, 予激素治疗症状缓 解。 根据有视神经损害, MR异常信号不是呈长T1、 长T2改变, 而是等T1、 长T 2改变, 白质也累及, 角膜k-F环阴性及血铜氧化酶正常可以将这类MS与MD鉴别, 激素治 疗有效更支持了MS的诊断。
, 百拇医药
    对于首发症状不是锥体外系症状的MD病人, 往往容易误诊。 本组1例女性19岁, 因渐起 发呆少语、 行为怪异、 动作迟缓被我院精神科收治, 头颅MRI示两侧豆状核、 尾状核头 部对称性异常信号, 呈长T1、 长T2改变, 进一步查角膜k-F环阳性, 血铜氧化酶20 u/L, 确诊为MD。 另1例表现为双下肢无力1年, 头颅MRI示双豆状核及尾状核头对称性 异常信号, 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 再查血铜氧化酶12u/L, 眼科裂隙灯查角膜k-F环阳 性, 确诊为MD。 因此对于一部分病人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尤其锥体外系症状出现之 前 , 头颅MRI为MD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双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提示肝豆状核变性可能 性大, 再进一步检查角膜k-F环及血铜氧化酶可很快明确诊断, 减少了肝豆状核变性的误 诊。

    (1999-07-10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