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正骨》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6340
超外展复位固定法治疗肱骨上端骨折20例临床总结
http://www.100md.com 《中医正骨》 2000年第2期
     作者:张晓刚 徐克武 宋敏

    单位: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州 730000

    关键词:

    中医正骨000225 宋贵杰教授是甘肃省著名中医骨伤专家,在整复上肢骨折有独到之处,笔者跟师学习,受益颇多,借鉴老师的经验,自1993~1998年采用超外展复位法治疗复杂性肱骨上端骨折,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5岁,平均36.2岁。粉碎性骨折6例,横断骨折9例,形骨折严重旋转移位者5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者6例,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3例。伤后至来诊时间最长7天,最短2小时。

    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2.1 复位方法 采用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屈肘前臂中立位,根据正位X线片肱骨头移位程度,由助手将患肢置于外展70~160°的位置,自肘关节处稳妥持续向远端牵引。另一助手用布带经腋窝头端拉行对抗牵引。通过拔伸牵引解除远折端对肱骨头的挤夹成角。术者一手置于患肢肘内侧体会骨折断端牵引下的位置变化,另一手置于患肢肩外、前后侧保护肱骨上端。然后嘱远端牵引者做缓慢外展外旋活动,术者将错位的断端逐步捺正,听到骨擦音或骨擦感,趁势推挤使骨折复位。牵引下外展外旋是复位的关键,闻及骨擦音是复位的标志,复位后保持位置,准备固定。

    2.2 固定方法 采用4块夹板超关节固定。前后及外侧夹板要大致等长,且在肩峰有绳襻,内侧夹板较短,夹板近端用棉垫包裹成蘑菇状并在蘑菇垫内穿通一条长布带备用,夹板缚扎好后,将患肢置于外展支架上。部分超外展复位且骨折向前成角者,可将患肢固定于外展敬礼位,以求得良好对位。

    2.3 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后,嘱病人做握拳活动,注意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根据肿胀程度,随时调节缚扎带松紧,在固定4~5周后拆除外展支架,将患肢屈肘自然悬吊于胸前,可进行肩关节的旋转活动,以不痛为限度,以后1个月复查1次,达到临床愈合即可解除外固定,行患肢全面功能锻炼。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骨折解剖复位,肩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良:骨折对位良好,肩关节活动受限小于40°。可:骨折对位良好,肩关节活动受限小于70°。差:骨折仍有移位,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大于70°。

    3.2 疗效评定 本组20例骨折均达到对位良好以上,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5年。按上述标准评定,优14例,良6例,无骨折并发症。

    4 讨 论

    肱骨上端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不但多为粉碎性且常合并脱位,因此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一是肿胀严重不易对位,若强行对位,老年患者易将断端碎裂;二是夹板固定断端两侧的力不对称,病人不经意的活动,都可诱发再移位。采用宋贵杰教授的经验,行超外展复位、外展位固定基本可解决上述问题。超外展复位可以纠正内旋内收移位,亦可使三角肌得到一定松弛;适当地外展前屈又可放松胸大肌,使造成侧方移位的主要肌群所产生的应力得到缓解,这对施行手法复位极为有利。根据肩部解剖特点,肩外侧及前后侧肌肉丰厚,而内侧薄弱,通过肩外展,可使上臂离开躯干,相对使肱骨内侧距离变长,三角肌放松,肱三头肌长头、冈下肌收缩,可对抗近侧的内收移位,所以,断端不易再发生移位。当然,此法固定,体位上造成患者生活不便,但是,从长远功能看,还是值得的。

    (1999-05-27收稿 1999-12-07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