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6985
我国耳科学临床发展概况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张绪纲

    单位: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宜昌 443001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000203 现代科学技术给耳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基础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临床诊治的手段。我国耳科学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本世纪初,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耳科医生主要采用乳突凿开、乳突根治术来进行治疗。这是当时耳科学的主要内容。五十年代,医生在清除病变的同时,注意尽力保存病人的听力,出现了各种改良乳突根治术,并对活动性炎症已控制的病例施行鼓室成型术来重建传音结构,Wullstein的五型手术方式成为经典,其宗旨是形成闭合的含气中耳腔、圆窗声保护及重建听骨链、恢复鼓膜至卵圆窗的声压转换功能。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工具的发展,为达到手术规范水平,开展颞骨标本的显微手术训练为彻底清除病灶、达到乳突“轮廓化”或“骨骼化”奠定了基础,也使伴发胆脂瘤及骨疡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清除病变的同时行鼓室成型术成为可能。材料学的发展使得耳科医生在听骨链重建方面有了多种选择,自体听骨或羟基磷灰石听骨链赝复物已被广泛应用,真正达到了根除病灶重建含气鼓室或传音结构的完善结合。由于螺旋CT三维重建立体图象的临床应用,使得传导性耳聋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http://www.100md.com
    耳硬化症聋的治疗主要是镫骨外科手术,传统的手术方法包括内耳开窗术、镫骨撼动术或镫骨切除术。目前国内已开展镫骨足板小窗技术,小窗直径仅为0.5~0.6mm,活塞小柱的直径为0.4mm,已往镫骨足板大部或全部切除后必须有静脉、筋膜或结缔组织片覆盖修复窗口,以防止外淋巴漏,而足板小窗只需在窗口滴1、2滴鲜血即可防止外淋巴漏的形成。使用二氧化碳激光的非接触性光学切除和热凝微血管止血则明显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学者公认,在术后高频骨导的保护、远期听力的维持及减少前庭损伤方面,足板小窗均明显优于足板切除。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致聋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的病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和免疫反应。目前的研究则提示,其发病与乳突气化程度、衣原体感染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病人血清及鼓室抽吸液的肺炎衣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特异性抗体测定及PCR检测证实其感染阳性率可达到23.5%及50%。对这类病人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配合应用粘液稀化剂、鼓室内注射糜蛋白酶和类固醇药物、鼓膜置管等,收到一定效果。此外,还有研究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黏膜表面活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应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 百拇医药
    人工耳蜗植入术再度兴起,术前检查、术后语言训练等系统工作更加成熟、科学合理。多导人工耳蜗的植入使聋人离开无声世界,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只是进口的人工耳蜗价格昂贵,使多数病人家庭尚无法承担。

    我国感音神经性聋的病例每年以百万数增长,其中先天性聋、药物中毒性聋、声损伤及机械伤致聋占很大比例。因此,防聋治聋特别重要,已引起足够重视,由对外周感受器的形态学观察、电生理测试进入到向神经传入和传出通路、神经介质、及中枢核团神经元等领域推进的新阶段。采用双重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方法和压电敏感染色法等对单离前庭和耳蜗毛细胞及中枢神经元钙离子浓度变化等生理特性的研究已提示耳聋、耳鸣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并在防止病损发展、促进创伤后恢复方面有所发现。治愈毛细胞损伤所致耳蜗性聋已曙光微显。遗传性聋的基因研究已有初步成果,提示了预测发病机率和进行干预的可能性。目前已知,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突变与多种遗传性耳聋有关。

    目前,通过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及听性诱发电位波形特点分析学方法试图探讨耳鸣的发生机制及存在的客观表现,以寻求客观检测手段及有效治疗方法。耳鸣与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OAE,SOAE)在耳蜗机制上可能存在着同源性,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OAE,TEOAE)的变化可能代表着耳蜗性耳鸣患者耳蜗病变进展的程度和转化,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则有助于判定引起耳鸣的细微耳蜗功能异常的区域和检测OAE频率与耳鸣音调的关系。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因其快速、客观、敏感、无创等特点,已被临床用于围产期新生儿听力监测,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听力筛查方法。

    耳神经外科的进展同样得益于诊断及监控仪器的进步。由于手术中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监控,使眩晕手术的经乙状窦后进路在桥小脑角处切断前庭神经的手术安全性大为提高,而经此迳路的内窥镜技术则使该手术更加精确实用。此外,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顽固性眩晕已较多地在临床上使用。由于CT和MRI的临床广泛应用,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保留听觉的小听神经瘤摘除术日益成为渴求达到的目标。术中听、面神经的监测对神经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面神经的功能评价正向客观的电脑面容图像处理过渡。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已从鼓室乳突段面神经减压、移植,发展为可联合中颅窝径路的全程减压以及各种类型的吻合、移植术。此外,耳神经外科和鼻神经外科已延伸和发展至颅底区域,颅底病变的切除、修复、矫治这一边缘学科\|颅底外科也已成为耳科临床医生需要面临的课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