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7439
腹部罕见肿瘤3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年第2期
     作者:勒世联 眭大权 郭国微 朱炎

    单位:勒世联(南昌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江西南昌 330008);眭大权(南昌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8);郭国微(南昌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8);朱炎(南昌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8)

    关键词:腹部肿瘤

    现代诊断与治疗000243 分类号:R73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2-0126-01

    1 病例报告

    例1,女,63岁,家庭妇女,因左下腹肿物1年,近1月生长迅速,于1997年10月7日入院。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下腹有一约儿拳大小肿物,无其他不适,大小便正常。肿物逐渐增大,无进行性消瘦。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入院检查:T?37.0℃,P?80次/分,BP?120/86.3mmHg。浅表淋巴结不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下腹可扪及一约10cm×8cm肿物,质中,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差,压之感心悸头昏,血压升至147.5/86.3mmHg,心率92次/分,2分钟后,血压、心率恢复正常。心电图、心脏多普勒检查均无异常发现,B超示左下腹有一约2.0cm×7.0cm×14cm混合性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动静脉频谱均有。诊断:左下腹实质性占位。2周后行剖腹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下腹腹膜后,约15cm×14cm×8cm大,扁圆形,表面凹凸不平,紫黑色,质地不均,部分有囊性感,部分较硬,肠系膜下静脉被肿物顶起,并骑跨紧贴在肿物表面,肿物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肿物内后部位于腹主动脉旁,其发出分支供应瘤体血运。肿物病理检查:肿瘤为扁圆形,包膜完整,表面结节状,切开后见内有血液及血凝块样物质,呈紫黑色,均匀,间有黄白色块状组织,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质软。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排成巢、索状或实片状,瘤细胞多数成多角形,间质有扩张的毛细血管,少数瘤细胞核较大,深染,异核明显。病理诊断: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符合腺泡状及实质状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 百拇医药
    例2,女,53岁,农民,因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腹胀4月伴发热2天于1998年3月23日入院。1997年12月因“脾破裂,肝血管瘤”在外院行“脾切除术”和“肝血管瘤切除术”。术后腹胀缓解,但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并进行性加重,近2天体温38.0℃,入我院血液科治疗。血常规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3%,骨穿提示贫血合并感染骨髓象,血清CEA、AFP、SF均正常。3月30日腹穿抽出不凝血液,B超示:腹、盆腔大量积血,转我科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腹腔内陈旧性出血约2000ml,沿整个小肠系膜根部分布血管团样物质,边缘不清,并有破裂,活动性出血。盆腔、腹壁内侧腹膜及大网膜有大量散在性黄豆大小血管团样紫色包块。肿块无法切除,仅缝扎止血,切取大网膜上包块少许送病理检查,放引流关腹。病理:瘤细胞形成不规则血窦,血管腔隙相互吻合,无平滑肌并见实体性细胞增生,细胞体积增大,有轻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诊断为腹腔血管内皮肉瘤。

    例3,男,13岁,学生,因脸色苍黄、头昏、低热半年于1998年2月26日入我院儿科。无腹痛及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入院前2年曾因“肝脓疡”多次住院治疗。B超示:肝脓疡(机化)。多种抗生素治疗体温波动在38℃左右。MRI示胰头部占位性病变,转入外科。入科查体:发育欠佳,似5~8岁儿童,营养差,脸色苍白,贫血貌,腹平软,肝肋下4cm,质软,脾肋下2cm,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于1998年4月16日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十二指肠外侧,肝下方、下腔静脉前有一约7.0cm×5.0cm×3.0cm实质性肿块,其内侧部分与十二指肠降部及胰头粘连,上内方紧贴胆总管,未侵及下腔静脉。肝十二指肠韧带下外侧缘、胰头后方及肠系膜根部各有一蚕豆大小淋巴结。脾、肝稍大,质地、色泽正常。行肿块切除术。病理:肿块5.5cm×1.0cm×4.0cm大,有包膜,切面呈鱼肉样,淡黄色,质嫩。镜下见分散淋巴滤泡,大小不一,内有生发中心,滤泡间血管增生,病理诊断为腹膜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出院诊断:腹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百拇医药
    2 讨论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源于机体的化学感受器,发病率男女相似,腹部化学感受器瘤可位于腹膜后、胃、十二指肠、肠系膜、大网膜及膀胱等处,以腹膜后最多见[1]。它是一种良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该病极为罕见,临床难以确诊,病理诊断也可发生误诊约20%[2]。腹部化学感受器瘤有以下临床特点:(1)常见于中青年,病程常在1.5年以上;(2)临床可无症状,或有轻微的腹部压迫症状,或有血压波动;(3)腹部可扪及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包块。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应注意:(1)本病手术中常有大的血压波动,杜冷丁等药物可诱发,应慎用;(2)瘤体常位于大血管附近,血运十分丰富,故要作好血管吻合或移植的准备,并备有充足的血量;(3)应整块切除肿瘤,并清除周围的淋巴结。有人认为放疗可使瘤体缩小,对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可考虑采用。该病5年生存率约33.3%,10年生存率约25%。该瘤有一定的恶性变,易转移及局部复发,复发后可手术切除而治愈。
, 百拇医药
    血管内皮肉瘤(Hemangio-endothelialsarcoma)少见,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组织内,以四肢多见,腹腔内罕见。瘤体软,无压缩性,无包膜,边界不清楚,呈淡红或紫红。长到一定程度可自发破裂,出现血腹而行急诊手术。诊断主要依靠病理。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术前应备有充足血源和作好血管吻合及移植准备。晚期发生广泛转移者局部放疗可使瘤体缩小,但不能根治,化疗无效。血管内皮肉瘤生长迅速,早期即可出现转移,故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10%,其死因主要是瘤体自发破裂,大出血。

    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Giant lymohnode heperplasia)罕见,基本上由炎症所致。它以淋巴组织和小血管瘤样增生为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程一般为数年,长者可达20年,常发生在胸腔内,以前纵隔、肺门、后纵隔及隆突区多见。发生在胸外(包括颈部、肠系膜、后腹膜、盆腔等)少见。本病可分二型:(1)透明血管型,约占90%,无症状。(2)浆细胞型,约占10%,可有贫血,血沉快和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下降。病变皆为单发,瘤体常较大,直径1.5~16cm,多呈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皆有包膜,切面呈淡黄色或暗粉红色。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常以腹部肿物入院,常有腹腔慢性炎症病史,术前几乎不能作出诊断,术中常误诊为其他肿瘤,其确诊依赖于病理,手术切除后不复发,预后良好。

    黄德骧教授 审

    参考文献:

    [1]戴冬秋,陈峻青,王舒宝,等.腹部化学感受器瘤7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8):468.

    [2]张仁元,宿明先.腹膜后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J].中华病理学杂志,1984,13(2):140.

    收稿日期:1999-12-22

    修稿日期:2000-01-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