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鲁医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24707
腮腺混合瘤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齐鲁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池宏杰 程楷 安丰新

    单位:池宏杰(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科 青岛 266011);程楷(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科 青岛 266011);安丰新(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科 青岛 266011)

    关键词:腮腺肿瘤;腺瘤;多形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齐鲁医学杂志000208 [摘要] ①目的 探讨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病人进行腮腺区CT平扫,其中10例进行腮腺区CT增强扫描,总结其CT表现。③结果 腮腺混合瘤CT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边缘较清楚,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组织。④结论 CT可显示腮腺混合瘤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41(2000)02-0097-02
, 百拇医药
    THE CT DIGNOSIS OF MIXED PAROTID TUMOR

    CHI Hongjie, CHENG Kai, AN Fengx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2660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on mixed parotid tumor. Methods The CT findings of 14 cases of mixed parotid tumor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sed. Results The CT appearances of mixed parotid tumor in the examination showed three kinds of shapes: circle, ellipse and dumbbell, and had distinct borders. The density approached that o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parotidean tissue. Conclusion CT is valuable i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gnosis of mixed parotid tumor.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parotid gland neoplasms; adenoma, multiforme;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良性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为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腮腺肿瘤的65%~70%[1].本文对手术病理证实14例腮腺混合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对该病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腮腺混合瘤病人14例,男 5例,女 9例; 年龄23~69岁,平均46岁。10例就诊时无自觉症状,其中4例在常规体检中发现,6例无意中扪及耳垂下后方包块就诊;另外4例因腮部酸胀(3例)或咽部异物感(1例)就诊发现。查体:14例均可在下颌支后缘内侧触及包块,12例质地较韧, 2例有波动感;11例包块活动, 3例包块较固定。包块无压痛,下颌关节无明显活动受限。14例均采用GE-9000I型CT机扫描,以CM-30mm为基线,层厚10mm,间距10mm,扫至腮腺加薄层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像素512×512,其中10例于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500g/L泛影葡胺60mL行增强扫描。
, http://www.100md.com
    2 结 果

    14例腮腺包块均为单侧、单发,左侧8例,右侧6例。包块最大直径1.8~4.9cm,断面形态大致分3种:类圆形7例,椭圆形5例,哑铃形2例。14例边缘均较清楚,其中8例可见浅分叶。包块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其中9例密度较均匀,CT值29.0~44.5Hu(正常腮腺组织CT值27~39Hu);密度欠匀质5例,其中3例有不规则囊变区,CT值13.0~43.5Hu,1例不均质瘤体中可见斑条状钙化,CT值65~98Hu.12例包块周围尚见正常腮腺组织包绕, 2例肿瘤直径>4mm者,包块周围少见或不见正常腮腺组织。邻近肌肉,血管间脂肪清晰。9例增强扫描,包块的实性部分均见不同程度的强化,CT值45~89Hu ,但2例囊变区未见强化,增强后下颌后静脉显示清楚,断面为强化的边界锐利结节影。根据下颌后静脉的位置判断,增强者7例位于浅叶,2例位于深叶。3例下颌后静脉内移,1例外移。14例CT扫描后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结果均为良性腮腺混合瘤。

    3 讨 论
, http://www.100md.com
    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文献记载最小的发病年龄可见于新生儿,最大者80余岁,但以40岁左右居多[2] 。肿瘤生长缓慢,直径2~5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结节状,常可被推动。

    对于腮腺混合瘤的组织学发生,学者意见不一[2]。自1874年Micssion认为此肿瘤上有两种胚叶的来源而命名为混合瘤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后来多数学者认为所谓腮腺混合瘤实系纯上皮来源,其中的黏液和软骨样组织也是由上皮而来,并称之为多形性腺瘤。但近来有人用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肿瘤的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具有甲苯胺蓝染色成γ异色性、且能被透明质酸酶消化的间叶性液,不同于上皮性液。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黏液软骨样区有真性软骨细胞,因而认为此肿瘤是真性的混合瘤[2]

    腮腺混合瘤具有结缔组织包膜,包膜较完整,但有作者镜下观察约40%的包膜不完整,为瘤牙或瘤的分叶部分突破所致[3]。瘤体的剖面呈实性,灰白色或淡黄色,其中可见浅蓝色的软骨样组织,半透明胶冻状黏液样组织,偶可见出血和坏死囊变。镜下观察,混合瘤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胶原纤维混杂在一起,偶可见钙化组织。
, http://www.100md.com
    因为腮腺混合瘤与正常腮腺组织的天然对比好,加之CT具有优越分辨力,通常CT平扫即可显示肿瘤的存在。腮腺混合瘤大多呈圆形、椭圆形,病灶轮廓可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但边缘清楚[4]。本组病例与之相符。但分析CT图像时应注意肿瘤和茎突乳突孔的关系,如茎突乳突孔与肿瘤之间无正常腺体可提示面神经受侵,手术时面神经分离困难[1]。本组2例瘤体较大者,由于茎突的限制,使其断面呈哑铃状。腮腺混合瘤的密度一般较均匀,CT值35~45Hu,但坏死、囊变时可出现低密度区,有的腮腺混合瘤内可见点状、斑状、条状钙化,钙化常提示腮腺肿瘤为良性[5]。本组2例可见囊变,1例有钙化,其余的平均密度大致均匀,与文献所述相仿[2]。增强扫描, 除囊变区外,瘤体可见强化,往往使瘤体的边界更加清楚,但其强化的程度常不及恶性肿瘤。

    腮腺的其他良性肿瘤,如乳突状腺瘤、淋巴乳突状囊腺瘤、基底细胞瘤、嗜酸性腺瘤,病理改变与腮腺混合瘤不同,但不论是CT平扫还是增强扫描都难以区别这些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由于均为良性肿瘤,发病率又低,因此与混合瘤鉴别的意义不大。有时小的混合瘤与腮腺的淋巴结炎及嗜酸性肉芽肿也不易区别[5],应结合临床病史予以分析。另外,位于下颌角水平的下颌后静脉, 有时直径可达1.5cm,相似于边界清楚的圆形混合瘤,但增强扫描可确认其为血管,而不是肿瘤[1]
, 百拇医药
    腮腺的恶性肿瘤,CT平扫往往表现为混杂密度包块,边缘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脂肪间隙可模糊,或被淹没;增强扫描时可见较明显强化。腮腺上部的恶性肿瘤有时可见乳突尖或茎突的骨质破坏,且颈部可见到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4]。这些与良性腮腺混合瘤不同, 可资鉴别。

    良性腮腺混合瘤可发生癌变,癌变经常出现在肿瘤发生的10~15年内[1],如果肿瘤突然生长加速,并出现恶性肿瘤的某些CT表现,则应考虑到癌变的可能。

    作者简介 池宏杰,男,1951年10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McMeil BJ, Kirkwood JR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ies of the head: a comparison English[J]. Radiology, 1982 , 145(2): 367

    2,北京医院主编.口腔组织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67~170

    3,张永福主编.实用口腔颌面外科学[M].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 1989.76~77

    4,邹光菊主编.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37~244

    5,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351~358

    (1999-12-12收稿 2000-05-30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