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创伤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28330
创伤骨科基础研究展望
http://www.100md.com 《中华创伤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钟世镇

    单位:钟世镇(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 510515)

    关键词:

    中华创伤杂志000201

    回顾二十世纪的创伤医学,创伤救治带共性的基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创伤骨科的早期救治取得很大的成功。我国的创伤骨科在组织瓣移植、断肢再植、断指再植等方面,已取得很高的成活率。但是,成活后功能的恢复尚不理想。为此,加强创伤骨科基础研究,将是提高功能恢复率,减少伤残率的关键。现就各领域的有关研究要点展望如下。

    一、显微外科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已从放大视野、精确分离,发展到血管和管道吻合重建,达到了一个技术成熟的高峰。管道吻合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和简化。血管缝合将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在支架法、无缝黏合法、器械吻合法、激光助缝法、热能助缝法等方面有所发展,进一步减少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吻合质量。近期的实验研究已有可能引进内腔镜技术,在血管腔内直视下切除静脉瓣,也可期望进一步发展为腔内除栓术,以改善血液流通状况。各种非生理性血循环组织瓣的实验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已被重视,将有可能扩大组织瓣供体来源和提高其成活率。
, 百拇医药
    二、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

    神经损伤后,神经胞体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基础研究表明,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神经胞体免于死亡、促进轴突再生和保证功能执行的作用。但这些因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的方式尚有许多有待探索之处,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方面成果过渡到临床实际应用,取得功能恢复方面的效益。

    二十世纪,作为长段神经缺损研究的桥接物有神经组织、非神经组织和非生物材料3大类型。但这些桥接物的实效如何?多数在临床应用后,缺乏系列的跟踪和严格的随访,因此,不少工作尚存有争议,尚难作出准确的科学结论。今后必须有计划地收集临床反馈性资料,加强检验性实验研究,经过科学的印证得出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以指导临床工作。周围损伤部位的微环境作用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微环境诸因素中,以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较为重要,有关的基础研究也较多。此外,对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层黏蛋白(laminin)、巨噬细胞等已有不少实验研究。这部分研究工作的理论成果,应进一步过渡到临床应用,为神经纤维的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
, 百拇医药
    失神经支配后的骨骼肌的变性、萎缩和纤维化尚属重大难题。能否在较长时间内使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不萎缩,能否令骨骼肌再生,如何促进手部内在肌的功能恢复,仍是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创伤骨科生物力学研究

    生物力学是力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后,极富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目前在创伤外科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关系密切的课题主要涉及固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结合骨科临床,脊柱研究先从稳定性入手,提供脊柱失稳临界值和极限强度有关数据。进一步的工作是结合创伤、修复、临床术式、内固定方式等,提供生物力学的评价意见。生物力学在创伤骨科研究中,能阐明力学作用与器官内部变形、应力、应变、稳定性的关系。人体结构作为生物材料,在遭受创伤暴力作用时,应了解冲击载荷与结构响应的关系。通过对创伤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可了解人体不同结构对创伤暴力可容忍限度,建立材料失效模型,进而研究创伤预防工作。

    目前,我国创伤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应特别注意深入浅出。部分论文在力学理论推导、公式方程论证、数学计算处理等方面过专、过深,不易为非理工专业的读者所了解。科学性强、理论精深、意义重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应尽可能用通俗简明的文字加以表达,力求临床医师易懂能用,才能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 百拇医药
    四、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

    创伤骨科中,脊髓损伤的救治仍是老大难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众多的研究工作还未能解决其最根本问题,即脊髓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在脊髓损伤修复的基础研究中,曾探索过胚胎组织移植法、外周神经搭桥法、给予髓鞘相关蛋白抗体法和抑制胶质细胞增长法等。但这些方法的结果远不尽如人意。随着神经营养因子研究的深入,在基因治疗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人们期待着通过胚胎脊髓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和基因转移技术的联合研究,能在脊髓损伤的治疗方面有较重大的突破。

    五、组织工程的研究

    组织工程是近年令人瞩目、发展较快的研究领域。组织工程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按照预定的设计,改变或创造含有活细胞的功能组织,以替代、维修人体缺损的结构和丧失的功能。简言之,就是人工创造有功能的、含活细胞的组织。组织工程在创伤骨科的研究,通常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组织细胞,扩增后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被人体逐步降解吸收的细胞外基质上,该材料可为细胞生长提供生存的三维空间,使细胞在预制形态的三维支架上生长。然后,将这种细胞生物材料复合体植入机体病损部位,在生物支架逐步降解吸收过程中,种植的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形成新的、具有原来特殊功能和形态的相应组织和器官,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组织工程是目前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较多,在基础研究中探索意义重大。它将改变组织移植的老观念,进入修复重建和再造的崭新领域。

    收稿日期:1999-07-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