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0274
龟版本草考证及其资源现状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0年第2期
     作者:姜大成 邓明鲁

    单位:姜大成(长春中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邓明鲁(长春中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龟版;本草考证;资源现状

    时珍国医国药000277 提 要:考证了龟版的药用历史及其原动物,对其现状进行了概述。

    分类号:R28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2-0168-01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 on Plastrum Testudinis
, http://www.100md.com
    JIANG Da-cheng DENG Ming-lu

    (Changchun College of TCM, Changchun, Jilin 13002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de detailed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for the medical history and animal of Plastrum Testudinis, and made survey of its present resource situation.

    Key words:Plastrum Tustudinis; Textual research; Present resoruce situation▲

    1 龟版本草考证
, 百拇医药
    1.1 药用历史考证: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龟与龙、凤、麟合称为“四灵”,几千年来人们将“四灵”视为具有特殊灵性的神奇动物,将龟称为神龟、灵龟。远在3 000年前的商朝,龟就成为人们占卜的工具,卜辞刻在龟板上即甲骨文。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吃龟的记载。龟作为药用首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之“龟甲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症瘕……”以后本草多有记载。古人最早使用龟甲是不分上、下甲的,自元朝朱丹溪创导滋阴学说以后,使用龟甲出现了上、下之分。朱氏认为:“龟乃阴中至阳之物,属金而有水,阴中阳也”。在《本草衍义*补遗》中,他首次以“败龟板”取代“龟甲”立条目,他认为“龟下甲补阴,主阴血不足”,且“补阴之功力猛而兼去瘀血,续筋骨,治劳倦”,故“龟版”用于滋阴盛行。明《本草纲目》李时珍曰:“古者上、下甲皆用之,至日华始用龟板,而后人遂主之矣”,并将“败龟板”一名注出日华。经查证多种版本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其中所记日华子原文为:“卜龟小者腹下可卜,钻漏者名败龟。”败当为经钻灼而破坏之意,并非特指下甲。李时珍在引述上文时,在“败龟”之后加上了“板”字,导致后人误以为五代时就使用“龟板”的假象。李时珍知古人上、下甲皆用之,但却未加以纠正。《本草蒙荃》载:“只取底版,悉去旁弦”。《本草原始》称:“古人皆用上、下甲,今惟取底版矣。”以致后人使用龟甲只取下甲,称之为龟板(版),而废弃了上甲。1990年版《中国药典》才将上甲也收为药用,统称龟甲。
, 百拇医药
    1.2 原动物考证:本草载龟颇多,但因为当时缺乏系统的动物分类学知识,描述和分类尚不够明确,命名尚无统一标准,有的按栖息环境不同命名,如火龟、泽龟、山龟、海龟、陵龟(居丘陵)、水龟;有的按产地不同命名,如秦龟、灵龟(产涪陵);有的按形态性状不同命名,如金钱龟、婴龟、乌龟、断板龟;有的按习性命名,如蛇龟、摄龟、神龟等,众说不一,名称各异,导致品种十分混乱。根据查证多种“本草”,古人使用的龟甲主要来自水龟,又名神龟。而水龟“乃因常龟所走之地而命名”,并非按生物形态特征命名,《本经》曰:“龟甲味咸平,一名神屋,生泽地,名医曰南海及潮水中,孕无时。”梁代陶弘景曰:“此用水中神龟,长一尺二寸者为善”,“龟之种类颇多,陶、苏等皆以为水中神龟”。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曰:“入药须用神龟。神龟,底壳当心前处四方透明,如琥珀者足矣。”首次描述了龟下甲的生物学特征。“四方透明”即龟甲的内皮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本经龟甲止言水中者,而诸注始用神龟,然神龟难得,今人唯取水中常龟入药,故今叫标水龟,而诸龟可该矣”。并描述了“神龟”的特征,“神龟大如拳而色如金,上甲两边如锯齿”。根据“本草”的记载,古人所用的“水龟”非指龟的一种,而是生态习性、形态相似的多种龟类。目前大多数文献以及《中国药典》都将“水龟”定为乌龟Chinemys reevesii一种。本文认为依据并不充分。根据对水龟的生境、形态、产地、分布及功用等的本草考证,除现今乌龟外,本属其它种、水龟属(Clemmys)多种龟也与上述描述相符,相互差别不大。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的水龟属Clemmys黄喉水龟Clemmys mutica(Cantor),当地也称之为“水龟”。历代本草皆载有“水龟”,但都缺乏详细的生物形态描述。李时珍对“水龟”的形态描述也与现今乌龟不完全一致,乌龟上甲两边并不呈李时珍所称的“如锯齿状”。限于当时的科学条件,历代本草均缺乏对原动物的考察,多为相互抄袭沿用。因此我们认为本草所载龟甲原动物并非仅指乌龟一种,而应该为乌龟属Chinemys和水龟属Clemmys的多种龟。
, 百拇医药
    2 目前龟版的资源现状

    2.1 正品龟版的资源日益减少,使其价格更加昂贵

    正品龟版(《中国药典》规定品种)来源于龟科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腹甲(下甲),1990年版《中国药典》将乌龟背甲(上甲)亦收为药用。但从目前各大药材市场和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还是以腹甲为主。故本文所言龟版一般均为指腹甲。

    乌龟的产地很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乌龟的数量急剧下降,正品龟版的资源已濒临枯竭。造成龟版产量下降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需求量增加,捕杀无度。由于龟版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加之乌龟又是著名的滋补佳品,近年来对其需求量不断增长,特别是中药价格放开以后,龟版的价格一涨再涨,导致了人们对乌龟的狂捕滥杀,甚至连未成年的幼龟也未能幸免,乌龟面临绝种的危险,龟版资源濒临枯竭。
, http://www.100md.com
    2.1.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如围垦造田,使乌龟的生活场所也相应的缩小;农药化肥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水的污染,使小鱼、小虾以及蜗牛、螺类、蠕虫等龟类饵料减少,影响龟类的生长繁殖,这也是龟资源减少的原因。

    2.1.3 自然因素。乌龟是变温动物,冬眠期长、生长期短,加之行动迟缓,觅食力弱,生长速度极慢。此外,乌龟精子和卵子均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完全随自然温度的高低而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雌雄龟数量比例的失调。对部分乌龟产区的调查表明,雌龟的数量显著高于雄龟,从而造成龟卵的受精率降低,所孵出的幼龟数量则必然减少,这些是造成乌龟资源枯竭的客观原因。

    2.2 龟上甲虽然已收入《中国药典》,但还应加大推广使用的力度:针对正品龟版资源严重短缺状况,将长期废弃的正品龟版之上甲加以利用,是扩大正品龟版药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草考证认为,元朝以前均以全甲入药,自元朝朱丹溪创导滋阴学说以后,龟之腹甲为滋阴用药日益盛行,并不因上甲无实际医疗效果而不用,这为龟上甲的药用提供了历史依据。对龟上、下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表明,上、下甲均有相似或相同的成分及一致的药理效果。这为重新利用废弃的龟之上甲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已通过专家鉴定,1990年已被收入《中国药典》(以龟甲命名,包括龟上、下甲),在全国推广应用。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龟上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同,用量很有限,很多人还是只习惯于用龟下甲,龟上甲的普遍应用还面临着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应用的力度。
, http://www.100md.com
    2.3 乌龟的饲养繁殖:除扩大正品的药用部位外,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开展正品种乌龟的人工养殖的研究。对乌龟的生殖繁育、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冬眠习性、人工温室试验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还研究了稚龟、幼龟的饵料及龟鱼的立体混养试验。经过以上研究,初步掌握了乌龟的生长发育规律,并获人工养殖成功,但在打破冬眠、缩短生长期、降低饲养成本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还应对乌龟的主要产区进行资源保护,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管理,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捕捉,以提高乌龟的自然生长率。

    2.4 我国非药典品种龟版的使用非常普遍,目前多达20余种:虽然我国各版《中国药典》都规定龟版的来源只有乌龟一种,但实际上用于临床的远不止一种。从本草考证可知,我国古代所用的龟版并非来源于一种。我国已知龟科动物有8属17种,现代有关文献如《药材学》《中国动物药》《中国药用动物志》等都收载了许多种龟,并认为作用同正品龟版相似。实施“药品管理法”以后,乌龟以外的其他来源的龟版都被视为混淆品或伪品,收购、销售和使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正品龟版商品奇缺,价格昂贵,其他品种的龟版仍通过多种渠道进入药材市场和医疗单位而不能杜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边境留易,进口了大量龟版,这些龟版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多数已进入消费领域,被销售使用。据我们调查和文献记载,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龟版来源于20余种(包括正品和非正品)之多,这些龟版能否作为正品龟版之替代品,尚需进一步系统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的研究。■

    作者简介:姜大成(1959-),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任吉林省长春中医学院教授,学士学位.

    收稿日期:1999-08-17

    修订日期:1999-11-10, 百拇医药